保护利用传统民居 塑造海南风貌特色
建筑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我省在保护传统建筑领域,从普查测绘、基础研究、应用实践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文章,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研究、保护海南传统民居,对传承海南本土建筑文化,讲述海南故事,塑造具有地域风貌特色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民居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海南自古以来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海南独特的合院民居、骑楼建筑、黎族苗族建筑、疍家渔排等诸多居住类型。海南家族式聚居的习俗和社会居住构成,又让传统民居具有了更深刻的精神内涵。从小在家族聚居环境中长大的海南人,有着更强烈的归属感,很多外出的人都有“落叶归根”的家乡情结,出门在外的海南人之间也紧紧地维系着一份亲情、乡情。每一栋传统建筑、街巷、老店都记载着一代代人的回忆,传统民居让世代居住的海南人记得住乡愁、讲得出海南故事,成为承载海南人民精神家园的物质载体。
传统民居是传统村落、城乡特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利用、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一要完善传统民居研究类型。目前全省已认定的历史建筑已全部完成了测绘工作,其中包含了部分传统民居,以琼北民居,尤其是骑楼建筑的研究成果居多;黎族民居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对城乡特色风貌塑造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其他类型的传统民居仅有基础测绘,相关研究成果还较少。要进一步补齐我省琼南民居、琼西民居,以及大厝式建筑、干阑式建筑、船型屋、火山岩建筑等传统民居的研究,系统梳理全省传统民居和建筑的类型、分布和特征。二要夯实传统民居和建筑基础理论研究。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就要充分挖掘传统民居的历史源头、演变历程、建筑形制、建筑构件、建造工艺、文化元素等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传统民居保护和传承的科学方法,使创新借鉴有据可依、有典可查。避免出现风貌混淆、特色不清、类型错配等情况。三要传承和创新传统民居。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时代的发展会不断融入新的现代元素,在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继承和借鉴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制、颜色、构建、装饰等特色元素,并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新应用方式方法,研发兼具传统和时代风貌的新民居。乡村地区将风貌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对有新建和修缮需求的村民给予建设指导,传承和创新现代特色民居风貌。四要发挥研究机构的支撑作用。我省当前传统民居和建筑研究工作以省内设计公司为主,优势是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测绘资料,并有足够的成果转化途径;劣势是企业经营的主要方向还是以工程设计成果交付为主,决定了研究很难走深走细。本土建筑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才少,提升开设相关专业的省内高校参与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大对高校、研究机构在传统民居和建筑科研经费、科研立项、成果发表以及研究成果与个人职业发展挂钩等方面支持,培养本土专业人才,发挥以高校为主体的基础支撑作用,逐步提升全省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水平。
塑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城乡特色风貌。我省不乏本土丰富的特色风貌资源,住建部先后公布了6批传统村落名单,我省76个传统村落入选,省住建厅等6厅局也联合公布了一批15个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定安县更是被列入住建部和财政部公布的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统筹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和旅游发展、特色经营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与文艺活动、节庆、演出等活动联合赋能,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各年龄段的参与度。如海口市中山路片区的骑楼老街改造后,对国内外游客都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不但擦亮了海口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深化了海口的城市文化底蕴,还带动了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丰富了节庆活动的同时,对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地居民收入也有了可持续的保障。
塑造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风貌环境,是传承海南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应有之义。海南要加强国内、国际传统民居文化交流互鉴,提升我省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水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焕发生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文物活起来、记忆存起来、文明传下来。
(作者单位为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