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山:海南第一风水宝地

更新时间: 2024-02-28 16:39   来源:琼山区人民政府  作者:qsygy  阅读次数:

   海南,南中国海上的璀璨明珠。山川秀美,地灵人杰。

   海口市云龙镇有一座享誉琼岛内外的奇山,名曰“陶公山”。该山被道家经典著作列为全中国72处风水宝地中排名第24位,有海南第一风水宝地之称。

   千百年来,这座绝佳的风水宝地被历代名士文人吟诗颂赞,更有达官贵人慕其风水,争相卜墓于此,陶公山之名,因此而远播四方。

   陶公山下的坡仑村,是一座风光奇美的古村落,是海南第一个农会的诞生地。这座点燃农民运动烈火的燎原之地而今已鲜为人知。

   日前,我们走进神秘的陶公山,探访山脚下神奇的古村落,揭开被岁月尘封的一段历史,给你讲述已经远去的前尘往事……

   从海口市区行驶24公里便到达云龙镇。陶公山又称岭脚岭,位于海口市西南方向的云龙镇岭脚管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据传古时有位姓陶的老人在此地修道成仙,后来此山便以陶公山为名。

   陶公山位于南渡江畔,面积4000余亩。共有5个小山丘组成,犹如躺着的五指山,又似卧龙,蜿蜒伸向南渡江边。5个小丘,俗称五岭,各有名号:分别称从衡、思峒、光螺、居碌、居林。五岭递相拥护,互为扶持衬托,因此古时候,陶公山又称为扶山。

   陶公山不高,最高点只有海拔70米,它没有陡峭的山峰,更像是由丘陵坡岭组成的绿色胜境。

   陶公山土壤肥沃,植被茂盛。四周良田万顷,碧野苍翠。山下南渡江三十六曲水绕山而过,江水静如明镜,青山映绿水。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明媚,宛如人间仙境。

   江水如玉带,山水相依存。站在陶公山巅,极目远眺:海口市区的高层建筑清晰可见。远处的火山口马鞍岭等山岭犹如放置在陶公山前面的案桌,三十六曲水在山脚下舒缓地流过,给这座奇特的名山增添了几许遐想和灵动。置身山顶,你会心旷神怡、油然而生指点江山的豪气。

   明正德《琼台志》描述:“山下有巨潭,合外三十六曲水,达大江,其西有苍巡洞,中有二井。”可见陶公山的地形有多玄妙和神秘!

   因为陶公山是块天赐的宝地,所以“至今琼人慕其风水,争卜墓于此”(《万历琼州府志》)

   古往今来,人们都视陶公山为一方绝佳的“风水宝地”,认为人死之后,若能葬身于陶公山,便能福佑后人,人丁兴旺,大富大贵。许多达官贵人更是把死后能够葬于陶公山视为最大的遗愿。因此,陶公山成为海南历史名人的聚葬地也就不足为奇。

   查阅史料,魂归此处的海南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海口浦人王克义,系明永乐四年(1406)丙戊科进士,名次列二甲31名,曾任都官和江西建昌府推官;明户部侍郎唐胄;明监察御史、常州知府陈实,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进士,名次列三甲108名;明兵部、吏部、户部给事中、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进士许子伟等名流。

   古代文人墨客对陶公山的胜景多有吟诗赞颂,留传至今。

   明嘉靖十七年(1538)府城西厢进士、吏部给事中、江西督学副使郑廷鹄作《陶公福地》诗:

   五岭迢迢拥福山,陶公盘郁海云间。

   寒潭夜雨苍龙吼,曲水春风彩凤还。

   竹劲石边看独塔,草亭峰外送双鬟。

   仙灵不必长仙药,蒲节松花可驻颜。

   古代文士周恒题《陶公福地》诗曰:

   赤榜青门福地幽,蓬莱胜概冠炎州。

   百千万壮山还秀,三十六迥江自流。

   岩下鸡声玄圃月,云边雁影翠微秋。

   人间自有栖真地,何必浮槎海上游。

   佳诗妙句盛赞了陶公山的奇美胜境,陶公山插上诗歌的翅膀后,声名远扬,享誉琼岛内外。

   陶公山的名气之大,源于道家经典著作《云笈七谶》所述,全中国的风水宝地只有72处,而此山竟点第24位。海南的陶公山是海南唯一一处编入此书的风水宝地。据此书记载:72处全中国风水宝地的评定,是经过全国著名的风水师逐级评报,通过最后论证才集体制定的。由此可见陶公山并非普通平凡的山。它的确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

   陶公山被誉为海南第一风水宝地,这块神奇的土地成为琼岛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从云龙镇向西南方向行进二三公里,沿着一条绿色长廊的乡村公路进入坡仑村,便可看到明代海南名人古墓。

   唐胄墓在云龙镇陶公山是最有名的墓葬,人人尽知。

   唐胄墓位于云龙镇陶公山南侧的斜坡上,据当地村民讲,“文革”期间曾经被盗。

古墓坐北向南,四周长满杂树野草。坟墓呈八角形,由八块石条契合而成,边长27厘米,对角线长145厘米。墓前竖墓碑一块,是近几年重立的,高180厘米。碑右直书“嘉靖十九年(1540)岁次庚子”,中刻“大明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西洲唐公墓”,左书“季冬念壬丑年吉日立”。

    墓左侧是“大明赠淑人唐母陈氏之墓”,款书“嘉靖二十一年”;墓右侧是“皇明诰封淑人唐母钟氏墓”,款书“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

    此外,主墓碑前还立有石鼎炉、石烛、石祭床、在墓前14米处置一谕祭神道碑。神道碑前立石狮、石羊、石马、石翁仲各二。再前面是“岭南闳气”石牌坊,可惜已残损,丢弃在乱草中。

    据《唐氏族谱》记载:唐胄墓场占地约七亩,现仅存十分之一。

    据清代朱为潮《琼山县志》载:“侍郎唐胄墓在陶公山下,有谕祭群,尚书王宏诲撰墓志铭”,还有清末优贡“王国栋谒唐侍郎西洲公墓诗”碑,而今这些碑刻古迹已遭破坏,荡然无存,难觅其踪。

    唐胄(1471-1540)字平侯,号西洲,府城东厢(今海口市郊攀丹村)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进士。任户部山西司主要。后历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员外郎、广西提学佥事、云南按察司使、广西布政使等职。嘉靖十二年(1533)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转任南京户部右侍郎、北京户部左侍郎。因上疏谏止征讨安南逆旨下狱,拷掠削籍归乡,后遇赦。不久因病去世。隆庆初追赠右都御史,葬于海南第一风水宝地陶公山。  唐胄的墓址倚坡而建,面向南渡江,背靠陶公山。整个墓园建筑庄重肃穆,视野开阔。唐胄和唐母的三座墓前,均有各种石兽石雕,经过数百年风雨,这些石雕图案依然清晰、尽管色彩斑驳,历经岁月沧桑,但仍然透着古朴而庄严的气息。

   据当地村民介绍:唐胄墓前的石牛、石马,流传着晚上能够走动,跑到田里吃稻谷的传说。

    唐胄墓在“文革”期间破坏严重,牌坊和碑刻大部分都砸损,令人扼叹!

1990年,原琼山县人民政府将唐胄墓列为琼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唐胄墓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的清明节,唐胄墓是陶公山上一处壮观的风景。来自岛内外的唐姓后裔纷纷来此祭拜先辈,焚香点烛,缅怀祖先的恩德。拜祭者人数众多,场面壮观。

   与唐胄墓的风光相比,同是明代进士的许子伟墓却衰败不堪,令人慨叹。

   在出生坡仑村的热心人士黄承坤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在一片杂树丛中找到了许子伟的墓。

   这是一座毫不显眼的墓,如果不仔细察看,很容易误认为是一座寻常百姓的坟墓。坟墓是一个小土堆,坟上长满了野草。只有墓前一块刻着“皇明进士三世始祖许子伟谥忠直公之墓”的墓碑,才令人对坟主刮目相看。

   许子伟是明代与丘浚、海瑞被誉为“一里出三贤”的历史名人。

   史料记载:许子伟和海瑞是同乡,住府城朱桔里,现朱云路与红城湖路交界处附近。

   1570年,海瑞辞官回乡期间,许子伟执弟子之礼登门拜访海瑞,称海瑞为师。1586年,许子伟赴京会试中进士,1587年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许子伟奉旨护送海瑞的灵棺回海南安葬。

   海瑞墓落成之后,许子伟见海瑞身后没有子嗣看护墓园,倍感凄凉。便在滨濂村海瑞墓旁搭建一座棚子栖身,以学生身份在海瑞墓前守孝三年。孝满之后才回朝为官。他当时为师受守孝三年的义举,感动朝野和琼州百姓,传为千古佳话。

   许子伟死后,受皇帝封葬于陶公山。当时,他的墓址所在地是一个林姓家族居住的村庄,因为许子伟的赐葬和他的特殊身份,这里的林姓家族让出土地,全部迁居别处。

   许子伟的墓地原先也是规模很大、十分气派、壮观。但在“文革”时期,他的墓被盗挖,墓穴刨开过。墓前原有的高大墓碑被推倒在地,被人锯开用去给胡椒搭架,一些石马、石羊、石狮等不知去向,现在只剩下一个古朴的石香炉还在,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石香炉,见证了许子伟墓的变迁和荣衰。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许子伟的坟墓是他的后人在上世纪80年代修复的。墓碑是1993年清明重立。

   许子伟安葬陶公山,是陶公山称之为“风水宝地”的又一个佐证。

   除唐胄和许子伟墓外,葬于陶公山的历代达官贵人不计其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录入者: qsygy ]

主办: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98-65884012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70001
琼ICP备19003581号-1 琼公网安备46010702000115号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