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山区十三五规划纲要
海口市琼山区
2016年2月.海口
序 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是紧抓“一带一路”机遇,我省建设海南旅游特区,我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大南海开发区域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战略机遇期;是我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
本规划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中共海口市琼山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重要精神编制,主要描述琼山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是区委区政府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也是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本《规划纲要》已于2016年2月26日经海口市琼山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通过,现公布实施。
目 录
第二节 建设文化共享工程 17
第三节 活跃群众文体生活 18
第三节 建设休闲养生宜居福地 …………………………………………………………20
第一节 实现全面脱贫 35
第二节 加强棚户区改造和推进周边片区建设 37
第三节 制订实施年度计划 55
第一章 建设健康美丽幸福新琼山
第一节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和“威马逊”、“海鸥”超强台风等的自然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全面实施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海口市琼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取得显著成绩。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方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53.65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11.02亿元,年均增长9.9%;来源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3.95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6.25亿元,年均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 年的34.2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79.2亿元,五年累计完成269.52亿元,是“十一五”的2.3倍,年均增长18.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27.87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50.37亿元,年均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 年的13 224元提高到2015年的26850元,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 年的5735元提高到2015年的11610元,年均增长14%。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3.2:31.3:45.5优化为2015年的18.1:28.7:53.2。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发展较快。云龙莲雾、旧州金芦荟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十万头现代化猪场、万山种羊综合产业示范园、大昭圣典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开工建设,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05家、家庭农场4家,注册农产品品牌65个,建成投产绿色农产品基地9个,认证云龙长泰荔枝等无公害农产品6个;新建户用型沼气池775户、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8宗、联户型沼气池4个、村级沼气服务站8个,沼液用户2.19万户,沼肥(液)施用于农作物面积5.5万亩,农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9.9亿元,提高到31.1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火热,世外桃源养生度假区、泮边休闲农庄、田心休闲农庄成为休闲游、自驾游热点。工业平稳发展,红塔卷烟完成技改产能增加,共享钢结构项目以及新建立昇膜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完成建设,混凝土制造业、自来水供应业、包装制造业等行业实现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9.02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42.6亿元。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府城中山北路、中山南路、龙昆南路、红城湖路、凤翔西路、高登东路、高登西路等路段商贸餐饮业发展繁荣,新增香江国际大酒店、东环大酒店、天艺大酒店等一批限额以上批零住宿餐饮企业;随着城镇化以及商业网点向乡村延伸,农村市场消费活跃。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主城区交通功能不断完善,高登东路、中山南路、红城湖路延长线以及凤翔花园等保障性住房周边8条市政道路实现通车,大英山中心区路网建设不断加快,滨江新城起步区路网建设接近完工;滨江新城起步区、朱云、夏瑶片区棚户区一期征收拆迁以及安置房建设已完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云龙统筹城乡示范镇建设加快推进,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等规划11项,13个统筹城乡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全省第一个乡镇规划展览馆,评为“2014年海南十大最美小镇”,红旗镇开工建设“海口国家侨务交流示范区”,甲子镇墟改造完成,三门坡镇基础设施改造稳步推进。建成儒林村邮站等73个村邮站。实施农村垃圾收运工作,开展三门坡、云龙两镇省市垃圾处理收运试点。深化“城市管理年”活动,继续巩固“打违工程 ”、“整洁工程”等五大工程成效。开展“双创”,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市面貌取得较大变化。
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统一规范审批服务事项,精简申报材料,网上审批、网上申报覆盖率达100%。试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把城管打违中队下放到各个街道。试点环卫一体化改革PPP项目,推动环卫作业体制机制创新。财政管理体制与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云龙镇计划单列和统筹城乡示范镇试点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确权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检查,并召开现场会全省推广试点工作经验。红旗镇基本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并成功举办全市土地确权现场会,其他各镇(街)土地确权工作有序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做好社区增设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新增龙昆南等11个社区,创建北官等7个和谐社区。完善社区管理基础设施,抓好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步入轨道,建立了区网格管理中心、街道网格管理所、社区网格管理工作站三级网格管理工作机制。
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教育方面,实施校安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及城乡薄弱学校改造同步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医疗卫生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全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覆盖率达89%;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卫生院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82%;采取了联合办医、“先诊疗后付费”、无假日门诊等措施,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琼山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就业方面,十二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 %、低于3%的控制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9万多人。社会保障方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14%、2011-2014年新农保、城镇居保参保缴费率分别达95.65%、98.55%,2015年新农保和城镇居保合并为城乡居保,参保缴费为96.5%,城乡低保、医疗求助等社会救助更加全面、管理更加规范。文化体育方面,成功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府城换花节”、“换花舞”比赛等民俗特色文化展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运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工青妇、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红十字、双拥、国防动员、外事侨务、统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专栏:“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指标 |
2010年 |
“十二五”规划预期 |
“十二五”完成情况 |
||
2015年预期 |
年均增长(%) |
2015年完成数 |
年均增长(%) |
||
全区生产总值(亿元) |
53.65 |
90 |
11 |
111.02 |
9.9 |
来源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13.95 |
24 |
12 |
36.25 |
21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34.21 |
累计277 |
15 |
79.2(5年累计投资269.5亿) |
18.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27.87 |
64 |
18 |
50.37 |
11.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3224 |
23300 |
12 |
26850 |
11.5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5735 |
9100 |
10 |
11610 |
14.0 |
注:地方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 格计算。 |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各国正抓紧调整各自发展战略,推动变革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仍然存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我们要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提高应对能力,趋利避害促发展。
从国内看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建设同步发力,“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潜在风险还在积累,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弱化,面临加快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防风险的迫切要求。
从省市看 贯彻习总书记“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大机遇,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旅游特区发展战略,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的琼北经济圈,建设“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和千个“美丽乡村”;市委市政府积极简政放权,围绕“双创”不断完善城市规划,推进城市风貌提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我区要找准在全市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定位,抓住机遇,融入发展。
从区里看 我区土地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基础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临近美兰机场、南渡江、东线高速公路、东环铁路海口东站,区位优势明显。省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产业小镇、市里积极开展“双创”活动、实施棚户区改造等发展机遇,将对我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但是,我区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单一,重点项目落地不多,投资后劲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税源基础薄弱、财政增收压力和支出缺口大;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产业链条短; 旅游产品少,乡村旅游景点分布碎片化;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因此,未来五年,我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实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要政策和重点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消费增长点,全面建设健康美丽幸福新琼山。
第三节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特区战略,市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大南海开发区域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的决策部署,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双创”为抓手,以棚户区改造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优化产业布局,突出打造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做强做大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打造省城新兴商贸圈,建设安享海南宜居福地,加快实现镇镇联通高速公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建设,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将我区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文化家园、休闲家园、健康家园、幸福家园。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三五”规划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坚持文化优先 实施“琼台复兴”计划,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资源,提升文化品质,增强文化发展力,打造中国最南端历史文化展示区。
坚持创新驱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全域琼山”理念,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传承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构建“府城片区—统筹城乡示范镇—特色风情小镇—新型农村社区—美丽乡村”五级城镇化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建设城乡一体化琼山。
坚持夯实产业基础 牢固树立“产业富民、实业兴区”的发展理念,依托国际旅游岛CBD(中央商务区)等中心城区做大做强服务业,依托云龙等产业园区发展低碳工业,依托丰富的热带农业土地资源做精做优品牌农业;坚持“特色立镇、产业兴镇”思路,建设云龙工贸服务小镇、红旗花卉风情小镇、三门坡荔枝风情小镇、大坡胡椒风情小镇、旧州古韵风情小镇、甲子猫眼互联网小镇、龙塘服装小镇等,为强区富民注入源头活水,筑牢物质基础,建设可持续发展琼山。
坚持保障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统筹全区城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提升中心城区的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水平,引导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健康和谐琼山。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保护和提升我区生态环境质量优势,建设美丽琼山。
坚持深化改革 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以建设国际旅游岛大英山中央商务区等为平台,打造改革开放新的制高点。
坚持依法治区 把强化社会治理和管理放在突出位置,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琼山,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第四节 战略定位与主要目标
一、战略定位
发展战略定位: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安享海南宜居福地、琼北乡村风情体验区、省城新兴商贸圈。
——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 发挥府城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集聚的优势,传承和发扬先贤文化、古迹文化、红色文化。实施“琼台复兴”计划,启动府城传统建筑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工程,做好做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子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彰显琼山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一流的海南历史文化展示区、体验区和旅游休闲步行区。
——安享海南宜居福地 打造“休闲在琼山”和“养生在琼山”的品牌。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实现生产方式低碳化、生活方式生态化,把全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福地。
——琼北乡村风情体验区 以海口中心城区居民的假日休闲需求为市场定位,依托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乡村文化资源,重点建设南渡江滨江亲水休闲带和海榆东线风情小镇连廊 ,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建设滨江休闲广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城乡联通的绿色慢道系统,精心培育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探索区、镇、村生态休闲一体化发展模式,发展琼北休闲产业区。
——省城新兴商贸圈 以海口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区、府城传统商业街区、滨江新城、凤翔商贸城等载体,打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经济商圈,立足海南,依托内地市场腹地,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充分运用“互联网+商贸物流业”发展模式,发展免税购物、农产品物流、航空物流业,建设商品流通、信息、展示中心。
“十三五”期间,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植厚发展优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民生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到新的高度,深化改革达到新的目标。把琼山区建设成为先贤文化、古迹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家园,琼北乡村风情的休闲家园,医疗养生养老的健康家园,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谐、平安的幸福家园。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9%,来源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0亿元,年均增长16.5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2020年,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商务商贸业、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为省市保供给作出贡献;云龙产业园、临空物流园和谭仙创业园等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35元以上、比2015年增加1408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0元以上、比2015年增加6090元,年均增长均达到8.8%-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城乡医保并轨,社会保障卡制度全面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又有新提升 完成省市下达的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指标任务。到“十三五”末,南渡江龙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设定,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达到62%设定。辖区AQ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大于95%设定。城区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2类功能区标准设定,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达到4a类功能区标准设定。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设定,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小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9%设定。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0%以上,生态乡镇达到100%,文明生态村达到90%,切实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
||||||
指 标 |
单位 |
“十二五” 完成情况 |
“十三五”预期指标 |
|||
2015年 |
年均增 长率% |
2020年 |
年均增 长率% |
属 性 |
||
一、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11.02 |
9.9 |
167以上 |
8.5-9 |
预期性 |
二、来源地一般公 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36.25 |
21 |
55 |
9 |
预期性 |
三、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79.2 |
18.3 |
170(累计640) |
16.5 |
预期性 |
四、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 |
亿元 |
50.37 |
11.8 |
74 |
8 |
预期性 |
五、城乡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
元 |
23159 |
|
35307以上 |
8.8-9.3 |
预期性 |
六、城镇常住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6850 |
11.5 |
40935以上 |
8.8-9.3 |
预期性 |
七、农村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1610 |
14 |
17700以上 |
8.8-9.3 |
预期性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指标内 |
约束性 |
||||
生态环保 |
辖区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医疗废物处置率均达到100%设定。重点工业废气与废水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设定。确保每年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控制指标的排放总量。 |
约束性 |
第二章 形成功能区布局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全区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
第一节 发展战略格局
遵循“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发展方针,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乡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格局。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加强城区及周边路网建设,强化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提升历史文化名城要素效应,打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经济商圈,提高服务能力,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
以南渡江琼山区段进行高起点功能规划,建成南渡江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生态发展产业带。
以海榆东线沿线建设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做精做优做大热带特色现代农业,重点布局名优精特农产品项目,同时结合沿线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海榆东线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的黄金带。
以园区经济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低碳产业,突出抓好谭仙创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落实相关政策等,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全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全区经济水平迈上新台阶。
以特色产业小镇发展为节点,深入挖掘自然文化资源,突出产业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面向“三农”的市场服务网络,打造各具魅力的特色产业小镇。构建“特色镇为中心,美丽乡村环绕”的众星拱月般的区域空间格局。
第二节 明确功能区划
在对全区国土空间分析评价基础上,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相结合,划分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明确范围和红线。
城镇空间 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为全区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具体包括海口市琼山中心城区、云龙镇镇区、其他建制镇镇区、云龙产业园、临空物流园、谭仙创业园等。
农业空间 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集镇和村庄。具体包括云龙、红旗、三门坡、大坡、甲子、龙塘、旧州等7个建制镇及凤翔街道等广大农村区域。
生态空间 主要承担生态服务、生态系统维护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以自然生态为主,包含一些零散分布的村落。具体包括以南渡江琼山段、7条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座中型水库为主骨架,林地、水面、湿地为基础,点状分布在城区城镇的绿地公园组成的生态安全区域。
第三章 建设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
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发扬我区璀璨的历史文化,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进一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第一节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发扬历史文化资源。敬仰先贤文化,赞美勤劳、坚韧、公正、廉洁、爱乡的风范,感化心理,颂扬海瑞清官文化、丘濬的劳动价值文化。挖掘古迹文化,见物言情,托物言志。加强对琼台福地、琼台书院、鼓楼、海瑞故居、丘濬故居等国家、省、市级名胜古迹的保护修缮,以及五公祠景区升级改造项目和启动攀丹村西洲书院文化保护项目。促进龙塘、旧州的历史文化古村和侯家大院等人文古迹的修缮开发。发扬红色文化,修缮冯白驹故居、琼崖红军改编旧址等及建设潭口抗日第一枪纪念园。深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琼台复兴计划”,实施“十里千年、府城记忆、书香文苑、追梦故里”项目。丰富先贤文化、古迹文化、红色文化、节日文化、生态文化的内涵。在府城主要进出口建设古城门、碑坊、路牌、路标、城内游览图;策划府城历史文化名城一日游;打造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景观文化街,尽快形成历史文化旅游区。深入挖掘、包装和推介“府城元宵换花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府城摘青、木偶、民间军期、茶楼社唱、技艺表演、故事会等节庆活动,促进出版《琼山历史文化大系》系列丛书。
第二节 建设文化共享工程
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村和社区数字电影放映、数字书屋、电子阅报屏等项目的建设管理。建成使用文化馆新馆办公大楼,争取建设区图书馆新馆。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实行开放免费服务,再建40间行政村文化室,完善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场所建设,镇、街文化站建设达到市级评估定级标准,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争取建设滨江新城文化广场,开辟多个街区活动场所。
实施文物古迹保护、开发、共享工程。进一步强化府城古城文化完整性保留工作,按照“点状保护、线型建设、面状开发”的要求,落实一批保护恢复古遗址及古建筑项目和重建古(街)建筑项目,把敬仰先贤、欣赏古迹、品味红色文化,做成旅游业发展的金子品牌。努力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府城元宵换花节”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红城湖历史文化长廊,推动传统节庆活动与经贸活动融合发展。
第三节 活跃群众文体生活
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名人文化、节日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的内涵,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夜间文化、集市文化、街头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日等文体活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合理布局体育设施,推进群众体育活动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强化文化市场秩序管理,尤其是网吧管理,确保文化娱乐市场健康和有序发展。
第四章 建设安享海南宜居福地
建设南渡江滨水美丽长廊。以南渡江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以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统筹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上下游发展需求,统筹流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全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将南渡江沿线由北往南,依次建成风光优美的景观大道和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画廊,建设安享海南宜居福地。
第一节 打造南渡江景观大道
重点加强南渡江段滨江西路建设,打造顺应自然与沟通城市的“三段、八点”的滨水空间格局,绘制滨水长廊城市画卷。在琼州大桥与海瑞大桥之间,通过充分利用现状纯自然空间,利用植被较好、水系发达等优势,保护及培育更多的生态湿地景观,打造“湿地公园观赏段”。恢复南渡江渡口。在海瑞大桥与南渡江大桥之间,以在城郊林中安排休闲项目为主,利用废弃断桥,将其改造为反映历史的景点,同时塑造成进入海口主城区的门户,打造“双桥门户景观段”。
依据场地特性、环境特性、文化特性、历史特性、活动特性等,沿南渡江从北到南建设“老村社戏”、“江上人家”、“三江远眺”、“花园街市”、“滨水广场”、“游客小站”、“湿地公园”、“断桥沉思”、“游泳乐园”等景观,打造恬淡、优美、休闲的空间。
第二节 建设南渡江生态画廊
保护好南渡江远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建以一江清水为主体,以滨江、山地、丘陵、生态林为支撑,沿江绿化防护林为廊道,以及林盘、湿地、溪流、果园等为生态资源,利用南渡江冲积平原的优良土壤资源,建设热带作物园、热带花卉苗木园、热带水果园、森林公园等,严禁开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增强生态修复功能。在不破坏滨江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规划建设必要的道路、观赏栈道等设施,促进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立足滨江近郊自然资源,发展亲水休闲、体育休闲、农业休闲、教育培训等产业,打造省会都市的后花园。在滨江区域,建设一批大面积的滨水湿地公园、滨江郊野公园、河谷河滩公园等;在云龙、龙塘等镇,建立城郊休闲服务中心,完善住宿、餐饮设施;在公园、中心城区、小镇镇区之间建设绿色通廊,实现“山水林田湖城”相连。重点规划建设谭口观光基地、三十曲溪、河口湿地公园等项目。
第三节 建设休闲养生宜居福地
促进水岸休闲健康养老业发展。沿滨江一带规划建设滨江休闲广场、休闲公园、休闲慢道等主体设施,配套建设餐饮、茶楼、凉亭、休闲坐具、观景回廊、公共厕所、游览指示图标等设施。鼓励企业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经营体;鼓励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养生与养老相结合的经营体。
第五章 建设琼北乡村风情体验区
依托“海澄文”一体化的琼北经济圈和临近美兰机场、东线高速公路、223国道、东环铁路海口东站的区位优势,以历史文化游与休闲为驱动双翼,以养生度假、民族文化、观光农业、南渡江画廊旅游为支撑,以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旅游为亮点,进一步推动琼北美丽乡村风情旅游业向南渡江两岸发展、向223国道沿线发展,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把特色产业风情小镇打造成独具特色魅力的旅游服务基地,把每个美丽乡村打造成旅游景点,把农户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品来改造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旅游景观,把琼山建设成为休闲养生、娱乐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力争乡村风情旅游年接待游客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0.2亿元。
第一节 打造特色产业小镇
深入贯彻落实《海南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我区各镇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各镇区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商贸区、休闲度假区、生态景观区及生态体系等。加强道路交通、镇区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和生态园林建设,统筹考虑医疗、教育、治安、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商贸和农贸市场、物流配送场站等,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223国道沿线镇村为主,建设“风情小镇连廊”。
云龙镇 建成工贸服务小镇。围绕云龙产业园和临空物流园建设,延伸新型工业产业链。依托农业资源,培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市场营销,发展特色食品。
红旗镇 建成花卉风情小镇。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和热带农业,推进辣木产业项目;立足花卉产业基础,发展赏花旅游。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发展侨务经济,全面融入海口国家侨务交流示范区建设。
三门坡镇 建成荔枝风情小镇。规划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区、热带经济作物产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商贸区,建设九龙戏水项目,建设全省最大荔枝生产基地。打造南部商贸物流中心、交通信息中心、文教体卫中心。
大坡镇 建成胡椒风情小镇。加快建设胡椒、柠檬、蜜柚等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开拓农业观光和休闲旅游,建设生态文明村,打造胡椒柠檬蜜柚农业公园。
甲子镇 建成猫眼互联网小镇。打造谭仙创业园。推进凯迪网络公司“猫眼小镇”项目、古韵遗珠历史文化休闲区基地、罗牛山十万头生猪养殖、山茶油、槟榔等项目建设。
旧州镇 建成古韵风情小镇。挖掘古琼州府治的历史文化,开发埠头古渡口、府治遗迹等古文化遗址;以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项目为契机,以建设海口兰花产业园为龙头构建南渡江兰花长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与城郊度假旅游。
第二节 建设美丽乡村
按照《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标准》、《海南文明生态村管理细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特色民宿业。培育特色文化村庄,开展文明素质教育,促进乡村社会和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引导村庄根据自然禀赋、文化特点、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型、城郊集约型、文化传承型、生态保护型、休闲旅游型、观光农业型等类型村庄建设。深入开展乡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整治,大力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三项建设。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建设改造一批规模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中心居民点。保持乡村风貌、地域特色,重点发掘先贤文化、古迹文化、红色文化,发展滨江休闲、健康养生、田园度假等类型的美丽乡村,实施水、电、路、信、气、房、优美环境“七到农家”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危房,建设和改造村镇道路。加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推广沼气、太阳能应用。重点建设云龙、红旗、三门坡、大坡“风情小镇连廊”,形成乡村旅游景观带。建设甲子镇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大坡镇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区、凤翔街道儒逢乡村旅游休闲区等文明生态村主题片区,巩固提升“九龙戏水”主题片区。
第三节 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
精心打造休闲农业 开发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水上垂钓等休闲农业产品,支持农民依托房前屋后资源发展“农家乐”,引导发展“农家乐”聚集村,拓展农业功能、传统农耕文化,向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转变,建设一批集科普、教育、健身、琴棋书画、摄影美术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地,支持经营主体联合打造一批精品休闲农业线路、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完善水电路、通讯、标识等基础设施和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休闲农业标准建设和管理,加强示范建设和品牌培育。推动休闲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搭建电商平台,抓好宣传、营销、服务、投诉等建设。
培育农业名优精特产品 促进农业科技产业转化,建设产业孵化基地,用现代科技来改造传统农业,建设一批科技型农业示范企业和科技型示范农户。鼓励名优精品产品产业化生产,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鼓励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投资合作等经济组织,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和引导企业进入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加快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热作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特色加工。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扩大产地冷库建设,提高冷链储运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
城郊菜篮子 落实中央和省市“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资金,深入实施瓜菜发展规划,培育和引进良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标准化改造菜田,建设瓜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和田头综合服务站,建立健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质量安全保障统防统治体系、田头预冷处理系统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扩大常年蔬菜种植面积,提高淡季供应能力,新增常年蔬菜面积2000亩,其中新增常年露地蔬菜500亩、大棚蔬菜1500亩;在改造升级原有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稳定提高产量,确保质量,重点支持三门坡水路洋、田头洋5000亩冬季瓜菜基地菜田改造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建成瓜菜基地3万亩,全区瓜菜总产量21万吨,外销量15万吨,分别比2015年增长33%、20%和25%。
热带经济作物 推进柠檬、淮山、胡椒、槟榔、蜜柚、沙姜、辣木等经济作物生产,尽快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推广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完善生产基地田间水利、道路和采后处理等设施。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支持云龙淮山加工厂、甲子山柚油、槟榔加工厂等建设。到2020年,建成总面积3万亩、 5个热带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完善万亩热带作物基地基础设施。
热带水果 加强水果种苗基地与科研单位合作,鼓励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建立果树良种繁育基地。推行标准化栽培,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推广保鲜和商品化处理技术。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开拓市场。重点支持建设云龙莲雾、旧州金芦荟农业产业园和三门坡荔枝加工厂。到2020年,全区水果产量达20万吨,比2015年增长7.5%。
热带花卉 推动花卉业发展,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推广生产基质、花肥花药、采后保鲜处理、冷链物流等关键技术,大力促进花卉的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支持海口兰花产业园旧州镇项目、海口市热带花卉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云龙镇云美花卉长廊项目建设。推动花卉与观光、旅游、休闲的融合,推广花卉观赏、花卉采摘等特色旅游,鼓励建设一批花卉主题公园和花卉观赏区。鼓励开发以花卉为原料的食品、化妆品、工艺品、医疗保健品。到2020年,全区花卉面积2万亩,比2015年增长35%。
淡水鱼 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的养殖渔业,强化渔业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改造现有养殖池塘,建成一批起点较高、集中连片、优质高效、环保达标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区),重点支持建设大坡观赏鱼养殖基地。到2020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1.55万吨,比2015年增加0.03万吨。
优良畜禽产品 加快优良畜禽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规划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加强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落实畜禽良种及标准化养殖小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猪、肉羊、蛋禽生产,重点支持罗牛山十万头猪场、大坡万山种羊养殖基地建设,并辐射带动甲子镇等周边养殖肉羊10万只。到2020年,肉禽蛋产量达到3.78万吨,比2015年增加0.18万吨。
第四节 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和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建设城乡旅游绿色慢道路网 尊重山水林田自然格局,按照系统性、功能性、景观性的原则,建设海榆东线百里风情小镇游绿色慢道,规划建设六个特色产业小镇旅游绿色慢道,形成城乡互联互通的旅游绿色慢道路网,通过慢道将风情小镇、美丽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健康、时尚、生态的游览方式和生活方式。
游客服务中心 在中心城区和风情小镇设立“方便游客、分合有序、功能配套、规范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做好旅游宣传、信息咨询、日常接待、交通服务、住宿餐饮、紧急救援、旅游商品展销、投诉受理等服务。
游客休息站 在交通主干线和环线,改造或新建游客休息站,按照有休息厅、停车场、加油站、汽车维修站、旅游咨询、购物店、游客餐厅、旅游厕所、指示牌的要求建设,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运用互联网,实现与各旅游集散点、游客服务中心的业务衔接等服务。
自驾车营地建设 遵循“环保、清洁、安全、方便、自然”的建设理念,促进滨水型、乡村型的营地建设;加快凤翔街道儒逢乡村旅游休闲区、“九龙戏水”主题片区的规划建设,为自驾车爱好者提供住宿、露营、越野、餐饮、汽车保养与维修等综合服务。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加强旅游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餐饮、住宿、交通、景区、购物、娱乐、旅行社等企业加入或组织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服务标准,强化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救护、卫生体系、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大旅游综合执法力度,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第六章 打造省城新兴商贸圈
加快发展服务业,运用互联网+,提升传统商贸业,发展总部经济。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
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区经济结构,依托琼山中心城区,打造大英山、府城、滨江服务业基地。
一、大英山行政商务服务业
建设国际旅游岛CBD和省级行政商务中心,商务办公、商业休闲、旅游服务、居住生活为主要功能的绿色休闲商务区。沿国兴大道两侧发展行政商务业,吸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市场调查、工程咨询、人力资源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广告服务、会展服务等专业服务企业和机构入驻。在规划区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四片分别建成四个配套完善、环境优良的居住功能片区。引进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鼓励商务楼采取私人定制的模式,建立企业家冬季工作室。支持海口塔、日月广场等项目建设,与已建成的海航大厦、海南大厦等,承载商务、金融、办公、娱乐、购物等,把大英山建设成为行政商务集聚区和高端生活服务区。
二、府城商贸物流服务业
立足传统服务业优势,升级改造服务设施,拓展提升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家庭服务业等。
物流业 做强做大商贸、物流、仓储业。推动府城南北蔬菜批发市场搬迁,建设全省最大的一级批发市场。在府城三公里至椰海大道连同迈仍片区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建材、家居物品等领域物流,完善交通运输、仓储、冷链等设施,实现与港口、机场、汽车站、火车站无缝衔接和高效联运。促进岛内外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探索规划建设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区,争取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合作,培育一批集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商贸业 结合朱云片区等老城区改造,优化城区百货店、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会员店,发展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开展社区商业民生促进工程,使传统的府城商业焕发新的活力。
三、滨江总部经济
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社区。协调省市区共同发力,利用滨江新城优质的土地资源,营造优质的商务和人居环境,发展高星级度假酒店和商务酒店,鼓励发展以经营性为主的旅游房地产项目,限制在沿江地段建设住宅型房地产项目。引进大型超市、品牌购物机构入驻。引进高层次医疗服务机构入驻,提供医疗护理、健康检测、卫生保健、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引进高水平的物业管理机构,提供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物业管理服务。制定实施企业新入驻与增资补助、营业收入奖励、自建或购房补助、总部高管奖励、房租补助等支持政策,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优化企业办公环境,降低机构入驻和运营成本,发展总部经济。
第二节 园区经济
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落实创新园区发展政策,完善规划发展体系,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项目建设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带动先进装备和人才的进入,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支持引进科技型企业和项目,力促园区经济发展上水平、上台阶。
产业与物流园区。依托美兰国际空港,面向航班进出岛物流市场,重点发展旅客运输、货物运输、航空快递等空港运输物流业。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引导物流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广运用货物跟踪、智能交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园区空地联运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的公路通道,规划建设云龙临空物流园。根据海口国家级高新区“五园一城”的功能布局,云龙产业园重点发展烟草加工及配套、高尔夫用具等旅游装备、新材料、食品饮料、印刷包装、木材加工集散等产业,打造云龙产业园。依托三门坡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产地冷库,提高冷链储运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
谭仙创业园。制定实施具有谭仙特色的创业扶持政策,盘活园内土地资源,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成本低、审批快、居住条件好的创业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大学生、境外人才入园创业,吸引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农村依托互联网创业,将谭仙创业园建设成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科普和高新技术推广基地、节能环保型建材工业基地和加工产业转移基地,打造低碳工业实验区、新的产业基地和平台。
第三节 互联网+
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通过“互联网+”产业推进与城市建设、电子商务、游戏动漫、服务外包、数字内容、卫星导航等互联网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和海内外高端人才在我区设立研发服务机构,创建大数据产业中心和新媒体内容加工制作云平台,实现数字内容、产品、服务和运营一体化发展。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分享经济,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积极促进“互联网+”与餐饮业、酒店业、租车业、旅游业的资源对接,通过分享经济推动行业发展。建设区域生产性的“互联网+”中心。推进“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街区、互联网小镇建设。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物联网在食品安全、物流、安全生产、以及医疗、交通、安防、环保、气象等领域的运用。建设以光纤进村入户基础设施、开发互联网城市社区和农业小镇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网点和购置硬件设备及人员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服务中心”。
实施“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农药二维码网络监管信息系统的网络应用和推广,推动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农业应急管理互联网保障应用,推动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实施“互联网+旅游”,将我区旅游服务融入全省全市的旅游服务热线呼叫平台、旅游电子政务网、旅游电子商务网、旅游监测监控与应急系统等,实现旅游信息化。实施“互联网+教育”,通过引进或培育不同类型在线教育企业,提高我区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实施“互联网+医疗”,加快推进我区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推广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医疗咨询等服务产业。推进甲子“互联网+农立方”猫眼小镇、云龙“互联网+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小镇、红旗“互联网+花卉风情小镇”、三门坡“互联网+荔枝风情小镇”等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性互联网产业高地。
第七章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落实创新发展的理念,积极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创新能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建发展创新体制
紧密结合实际,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制,规范权力运行,创新构建职责定位清晰合理、履职程序高效公开的部门职责体系。切实承接好市级下放权项。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环节,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根据市里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方案,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完成全区农村“六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规范农村宅基地的审批、使用和退出管理,探索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和转让。完善被征地农民留地安置,以地换房、以地换商铺、以地换社保等多元化安置补偿机制。开展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第二节 积极创建创新平台
以海口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区、府城传统商业街区、滨江新城、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小镇为载体,依托内地科研市场,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积极打造总部经济,鼓励企业建立发展研发机构,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资本化、产业化。加强科技开放合作,积极引进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琼山区建设热带作物、花卉生产、淡水养殖、种子种苗、名优新特精产品研发基地、试验转化平台、孵化基地、示范基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健康发展,建立创新发展全要素交易平台,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低成本、低费用、高效率、高效益搭建创新平台,努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三节 大力引进创新人才
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按照“支撑发展、人才优先、使用为本、创新机制、重点突破、整体开发”的要求,打造人才培养、引进、储备一体化模式。用优质服务、优惠政策,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才在琼山建设研发基地,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提高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期权等产权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推动作用,利用政策、平台、生态等优势,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吸引“候鸟式”高级人才,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节 创新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
创新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安享海南宜居福地、琼北乡村风情体验区、省城新兴商贸圈,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推动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扩大出口的良性互动,实现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积极吸引周边消费,挖掘和拓展服务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的潜力和空间,加快形成经济发展的新供给和新动力。
第八章 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加速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加速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推进龙塘镇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实现全面脱贫
根据海口市“二年攻坚脱贫,三年巩固提升”的总目标。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实施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解决我区1012户4490人脱贫,到2017年底,按十项标准要求完成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和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现行我市扶贫标准线3000元(2010年不变价)水平。加大贫困村(整村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整合多种资源,集中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对道路、饮水、三电、文化、教育、卫生等项目建设,每个村投入不少于300万元。结对帮扶,强化产业发展。按照70%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每户投入不少于5000元的要求,因村因户制宜,扶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植业。以“转移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争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尝试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创造一些可持续收入;针对有劳动能力但患病的贫困人口,为其家属提供就业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提供适当资金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小额信贷创业资金支持、通过引进项目优先解决就业问题等,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对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达3000人次。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将无劳动能力、生产能力欠缺、因重大灾情返贫、无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重特大疾病患者等贫困人群纳入低保范围,通过完善低保补差办法,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使他们的收入最终达到扶贫标准,实现脱贫。加快老区建设,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做好扶贫开发实施情况的跟踪工作,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发挥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2017年实现脱贫,2018—2020年,巩固完善扶贫开发成果。
第二节 加强棚户区改造和推进周边片区建设
一、棚户区改造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以棚户区为抓手,重点建设红城湖片区(道客、北官、米铺)、夏瑶、凤翔片区、滨江新城二期、红城湖延长线片区棚改项目,以及将忠介路、文庄路、宗伯里一横、宗伯里二横、县后街、县前街、少史巷、绣衣坊等改造成井形连片的高标准、高水平购物步行街区,将朱云片区改造成新的商业街。加速改造中心城区,提升优化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及通过新行政中心启用推动滨江片区发展。建设公共消防、人防、防灾避险场所等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二、建设海绵城市
配合海口市争取列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滨江新城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根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按照“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同时,构建以南渡江江滩生态绿地为主体、沿河沿路带状绿地为纽带,以红城湖等城市公园为节点的绿地系统。
三、龙塘镇融入中心城区发展
推进滨江西路延长线建设,实现龙塘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传承“龙塘雕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雕刻之乡”,建设雕刻技术演示、培训、精品展览一条街。利用优秀人才和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装业,建设服装加工、批发、网售、快递等功能的服装城。大力推进海航学院建设。
第三节 完善路网体系
一、完善中心城区路网
以“打通骨架、连接支路、内部循环、外部畅通”为目标,以府城片区主路网工程、大英山南片区主路网工程等重大工程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体系,打造现代化城市路网格局,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路网体系。围绕红城湖片区、红城湖延长线片区、滨江新城片区、凤翔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做好配套道路建设,打通文坛路、朱云路延长线、儒俊东路、省疗养院旁30米规划路、迈仍路等断头路工程。结合大英山片区构建“一横两纵”快速公交网络的要求,加快建设大英山南片区主路网工程,加快建设五指山南路南段、道客路、环湖路、勋亭路等。积极推动那梅立交迁移改造工程,将那梅立交到绕城路口的高速公路变为市政道路,疏散出城交通压力,扩大我区城市发展空间,尽快完善交通骨架网络。
二、构建镇镇联通高速公路路网
在原有乡镇道路基础上,通过改建、扩建、延伸的方法,重点规划建设四条高等级公路,建设文昌文城镇--大坡镇--甲子镇--定安龙湖镇、文昌潭牛镇--三门坡镇--旧州镇--龙华新坡镇、美兰大致坡镇--红旗镇--龙华龙泉镇、美兰三江镇--云龙镇--龙塘镇--龙华龙桥镇等4条镇域连接道路,实现镇镇联通高速公路。加快三永公路和三仙大道建设,争取启动长流至大致坡公路和海榆东线拓展工程前期工作。
第九章 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示范区
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强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防灾减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琼山。
第一节 实施“双创”工程
全面深入贯彻我市“双创”工作动员大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双创”工作的相关规划、方案和文件的要求,坚持实施和不断完善我区“双创”工作方案,突出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治理、道路交通秩序治理、市容市貌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公共安全秩序治理、城乡公共卫生治理“六大治理”工程,重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环卫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和建设城市风貌景观提升工程。坚持把市委市政府交办我区的“双创”工作层层分解、级级落实,落实到镇(街)、到社区、到路段,到单位、到领导、到人员,分解到季、到月、到周、到天。宣传、发动全区市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配合“双创”工作。严格执行市里的《考核奖惩办法》,分类对镇(街)、区职能部门以及挂点领导和包点单位进行考核。对创建工作达不到要求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三令”(整改令、督查令、告诫令)督办和行政问责。
第二节 实施绿化工程
根据省市统一安排,划定全区的生态红线,落实生态红线管控措施,永久性保护森林、林地、江河、水库、湖泊、公园、湿地、物种等自然资源;建立自然生态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开展云龙镇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试点。推动全区园林化,完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建设森林城区;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建设环村绿化带,推进进村道路林荫化、农民庭院花果化;保护和补足南渡江琼山段和7条河流流域、3座中型水库周边的森林植被,形成水系林网;利用路、沟、堤、田埂植树造林,形成农田林网;绿化区内国道、省道、县道、村道,建设海榆东线绿化景观通道,形成道路林网。实施“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工程、“增荫添彩”工程、大幅度提高琼山区的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争取2020年前完成红城湖公园、凤翔公园、玉龙泉湿地公园和滨江西带状公园(二期)建设,彻底改善琼山区没有大型公园绿地的现状。
第三节 实施清洁工程
综合整治南渡江琼山段流域和其它河流水库的水环境,坚决取缔直接排污口,严防化肥、农药、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建设南渡江水源保护区主干管K-Ka段损坏修复工程、南渡江龙塘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围网隔离项目。贯彻落实《海口市琼山区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7年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2018年城区内河(湖沟)达到V类及以上水质。加速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加强道路运输噪音、扬尘、渣土遗撒污染监管。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通过发展沼气推动改水改厕。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小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9%设定。完善镇村污水、垃圾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建立户分装、村收集、镇转运的农村垃圾收处机制;防止城区污染向农村转移。建设云龙、红旗、旧州、三门坡、大坡、甲子等6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项目。综合整治园区环境,推动云龙产业园、谭仙创业园垃圾、污水、废弃物处理设施先行,严格产业准入环境标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项目竣工环保三同时验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验收后的跟踪管理,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园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工业废气与废水排放达标率、医疗废物处置率均达到100%设定。
第四节 实施防灾减灾工程
健全救灾防灾体系。完善各类自然灾害的救援应急预案,开展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危险性评估,工程措施为主进行重点治理。建设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应急装备和队伍建设,提升应对重大环境突发事件能力。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和供应机制。强化综合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实施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工程。在城区建设功能齐全的大型应急避难场所,在镇、街道和社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每年创建1个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加大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全面修复“威马逊”、“海鸥”超强台风损毁的水利设施,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9座、山塘加固率达到80%以上,加大渠道防渗和小田洋综合整治力度,提高水利设施防御能力,改善灌溉条件,扩大灌溉面积;全面更换或维护各中、小型水库启闭等设备,补足水库防汛物料,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第十章 推进改革开放
牢固树立改革思维和法治思维,把改革创新和依法办事融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为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抓住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融入“海澄文”一体化建设,推动琼山-定安一体化区域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节 坚持开放发展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扩大开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机遇,积极谋划我区扩大开放的举措,包括争取国家“一带一路”丝路基金、亚投行等资金支持,推进我区内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引进境外投资,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将农业、旅游、教育、文化、医疗作为扩大开放的重点,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对外资开放。
加强国际国内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东盟各国在旅游、产业转移和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的往来。推进世界华人华侨交流中心项目建设,全面融入海口国家侨务交流示范区,支持华侨回乡投资创业,发展侨务经济,打造国家侨务交流示范区。
积极融入“海澄文”一体化建设。抢抓“海澄文”一体化战略机遇,推动琼山-定安一体化区域合作进程。通过规划协调衔接、产业互补差异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加强两地合作,拓展我区发展空间;通过产业对接合作,与定安县合作发展跨行政区域的旅游、物流、农(水)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拓展我区旅游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二节 深化改革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实际,按照“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思路,抓好重点改革事项,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在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市场体系、国资国企、农业农村、新型城镇化、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推出落实一批重点改革事项,明确改革任务、思路、路径、目标成果和牵头单位、具体责任领导、责任人及时间节点;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做实做细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评估把关等关键环节,严把改革工作质量关,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实施方案到位、实施行动到位、改革成果到位,让全区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承接和落实好下放权限。启动和落实第三轮强镇(街)扩权工作,激发基层活力。总结和推广云龙统筹城乡示范镇、计划单列镇机构改革经验,全面深化镇级机构改革。深化城管执法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镇财区管、村财镇管等制度。人财物向乡镇、街道倾斜,并保持定期增长机制,对统筹城乡示范镇和计划单列镇赋予其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合的行政管理权限,努力形成区、镇(街道)责任明确、职权清晰、责权对等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项目全程监督机制。继续完善公务卡、惠民一通卡。深化国资企业改革,以“管资本”的要求,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有机融合,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配置资源中优胜略汰,彻底盘活、激活经营性国有资本,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农村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全区农村“六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
第十一章 完善共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全区人民的科技、教育、健康、就业、收入、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水平和城乡管理水平,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第一节 加快教育发展
更加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更加优化育人环境,更加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我区教育发展整体实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等发达城市的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020年,全区学前一年教育入园(班)率达99%,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99%以上。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到2020年,人口较多的乡镇建成2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并下设村级分园。完成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95%以上,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加快普及区域内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到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机制,各类民办教育布局合理,在促进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提高。在我区努力建成一批科学发展、规范发展、有序竞争的民办教育机构,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民办教师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民办教育。支持海航学院项目建设。
加强德育、体育、艺术教育 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关心下一代工作,实施中小学德育教育纲要,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定位,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操、校园足球等活动,90%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促进卫生健康教育和学校艺术教育,发现和培养特长生。提高学生的体育、卫生、艺术素质。
实施教育保障和建设工程 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期内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责任制。重点实施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基础教育建设工程、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及全面改薄工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工程等八大工程。实行跨校流动机制,初步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高质量、专业化发展,打造优秀教师队伍。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健全区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区督学队伍建设。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保障、监督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完成三门坡中心小学、三门坡学校、旧州中学等学校省级规范化的创建工作。完善府城、大英山、凤翔等片区的学校规划,结合棚户区改造和滨江旧城改造,规划建设道客、北官等学校。
第二节 完善基本公共卫生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医疗服务卫生体系。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限费医疗”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试点工作。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整合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规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设置,推进区公共卫生服务大楼项目建设,切实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急救、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标准管理、出生缺陷防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以市第三人民医院和第四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区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能力建设,推动区妇幼保健院迁址新建项目建设。突出办好每个乡镇的标准化卫生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到我区办医。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为兜底,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保合一”,逐步改变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等五项任务。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完善基层用药管理,建立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发展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居民身心健康为目标,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环节,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以健康旅游业等健康管理与促进产业,完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健康支撑产业。在完善全区全民医保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和引进卫生优秀人才。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用人机制,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80%)。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
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孩政策。加强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稳定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加大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扶助,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
第三节 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建立健全区、镇(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多层次就业再就业网络,完善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做到统一工作制度、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识、统一台账和数据库,统一上墙图版。推广府城北官社区就业平台建设经验,创建3-4个充分就业社区示范点。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联合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部门共同举办就业培训班。建立健全“琼山区就业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做好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和贴息工作,促进创业,并带动就业。开发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次,其中劳动力输出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第四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继续做好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发放社会保障卡,实现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实现全区医疗保险参保对象全覆盖。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发放率达100%。推行EPOS机(银联支付系统)使用,抓好甲子镇试点,争取全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参保人足不出村,即可完成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严格管理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按规定将“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记入个人账户。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各项工作,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转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推进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主城区内着力建设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逐步减少经济适用住房及限价商品住房建设。
第五节 加强社会管理
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深化民政改革、建设法治民政,扎实推进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养老服务、防灾减灾、殡葬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加强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治理违法用地、违章建筑、乱埋乱葬现象。办好“六·五”环境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治理“脏乱差”,巩固和拓展创卫成果。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做好新一届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健全基层自治机制。落实社区服务场所项目建设,打造示范社区。深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完善社区网格化平台服务功能,开展棚户改造区“村改居”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完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切实强化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抓好“一门受理”窗口建设,及时落实临时、医疗等救助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以到2020年全区社会养老床位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35张养老床位的目标,重点抓好养老服务队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敬老院和福利院(光荣院)消防设施等建设,完成5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继续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区,做好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工作。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落实殡葬改革任务,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完成琼山区福利院新建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好妇女儿童发展工作。继续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持安全生产红线,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事故发生。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责任体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推动消防设施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建立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促进食品监管严密高效,建立区、镇(街道)、社区(村委会、居委会)三级的食品安全共治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第六节 建设法治琼山
全面落实《中共海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琼山。
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规范区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权限,建立和完善区政府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网上公开。建立政务公开监督员制度。
深化行政执法改革 明确行政执法的具体操作流程,规范行政许可、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在文化旅游、节能环保、城市管理等有条件的领域推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和机构建设。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和采购、公共资源转让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建立健全法治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
建设法治社会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习法律制度,深化法律进机关、进军营、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开展案例普法和法治文艺活动,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搞好每年的12月法治宣传月活动。开展法治乡镇和法治示范单位、示范村、示范社区等法治创建活动,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改善综治办、司法所、基层法庭、乡镇检察室等基层法治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深入推进“平安琼山”建设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落实法律援助政府责任和扩大援助范围,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智慧型安全防控网络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缉枪治爆、禁赌禁毒、扫黄打非、打击邪教犯罪和“两抢一盗”等专项行动,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
建设法治队伍 认真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法治工作者增强政治定力,恪守职业道德。提高法治工作队伍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严格执行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完善执业保障机制。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第十二章 组织规划实施
进一步提高党委政府的统筹调控能力,不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努力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完善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改进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能力和水平,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第二节 加强协调管理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市县规划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建立以本规划为龙头,与相关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共同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部门、各领域的相关规划、行动方案、专项政策,要围绕本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形成落实规划纲要的支撑。
第三节 制订实施年度计划
年度计划要依据本规划的总体安排部署,逐年落实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第四节 健全评估制度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根据中期评估情况以及区内外形势变化需要进行修订时,由区政府提出意见,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五节 动员全社会共同实现规划
本规划是全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规划的落实也需要群策群力。要面向社会、面向市民、面向游客,广泛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有效组织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集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实好规划。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