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海口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
海口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5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5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10
第三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
第二章总体思路………………………………………………13
第一节指导思想…………………………………………13
第二节基本原则…………………………………………14
第三节发展目标…………………………………………15
第三章深入实施健康海口行动………………………………19
第一节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19
第二节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21
第三节加强重点疾病防控………………………………26
第四章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8
第一节强化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28
第二节强化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建设……………………30
第三节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31
第五章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3
第一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33
第二节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健全……………………35
第三节推进紧密型网格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布局……36
第六章发展特色化中医药事业………………………………38
第一节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38
第二节健全中医药特色服务体系………………………39
第三节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模式………………………40
第七章打造多样化健康产业…………………………………42
第一节发展高品质健康服务业…………………………42
第二节发展高水平健康制造业…………………………43
第三节发展高层次健康农业……………………………44
第八章推进数字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46
第一节建立智慧健康基础设施体系……………………46
第二节建立智慧便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47
第三节建立智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48
第九章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50
第一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50
第二节深化现代医院管理改革…………………………52
第十章锻造人才凝聚力和科技创新力………………………53
第一节打造高质量人才聚集地…………………………53
第二节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56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5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构建与海南自贸港核心承载区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体系,实现“健康中国”“健康海南”“健康海口”规划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海南2030”规划纲要》《“健康海口 2030”行动计划》和《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结合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病有所医,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大健康产业加速发展,为深入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健建设康海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海口”战略全面推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十三五”时期,我市人均预期寿命从77.6岁提高到78.9岁,孕产妇死亡率由24.56/10 万下降到18.78/10万,婴儿死亡率由4.74‰下降到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5.62‰下降到 2.6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5.04%上升到 28.6%,健康行为逐渐形成,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完成“海口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海口市新生儿救治中心”和“辅助生殖中心”建设。初步构建三级出生缺陷防控体系,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妇女“两癌”筛查率、早诊率、治疗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达到“两纲两规”目标,儿童健康管理率稳步上升。规范开展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保持高接种率水平。稳步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探索开展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管理工作,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宣传,未发生重大职业病事故。12119 户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全部脱贫。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我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累计创建国家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镇 16个、省级卫生村87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全民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全面展开,全市 4个区建成国家健康促进示范区。全民健康管理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上升至92.23%,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低保无保人口建档率均达到100%。
——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显提升。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提高至人均74元,2020年市(区)财政配套补助1796 万。完成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市疾控中心鼠疫实验室建设、标本库建设、实验室维修维护及升级改造等)建设。超额完成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项目,传染病报告率和及时率逐步提高,2020 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传染病及时报告率达到99.1%,传染病暴发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和调查处理率均达到100%。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快速高效管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国家飞行检查组的充分肯定。结核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新报告病例数呈下降趋势。艾滋病继续保持低流行水平。完成碘缺乏病监测和疟疾“三热病人”监测任务,及时有效处置医疗机构上报的疑似病例。初步构建精神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网络,对在册登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5%。美兰区、龙华区、秀英区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提高。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85个,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6.96张,实现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基本形成“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完成26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项目建设。全面实施“科教兴医”战略,我市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学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学科)18个。市第四人民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为承担分级诊疗打下基础。先后与上海六院、上海华山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第一妇婴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联合办医,在医院现代化管理与建设、人才交流、科学研究、医学生培养等多方面深化合作,加快推进国内一流实力型品牌医院建设。引进设立的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品牌效应初显,开业至今已完成的疑难手术占比高,基本实现骨科和糖尿病两个病种“大病不出岛”的目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缓解“看病贵、看病难”。我市辖区内公立医院及部队医院全部落实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实现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全覆盖,并实施同城同价的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控制医疗费用,率先在全省开展定点医疗机构有关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监测工作,市属公立医院医疗总费用增幅、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平均卫生材料费均符合国家目标要求。全面落实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政策,2020 年第一批药品集中采购完成率100%,排名全省第一。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全面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及院长年薪制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我市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以我市5家医院为核心牵头单位,辐射带动35家基层医疗机构,形成“5+35、4区全覆盖”的5个规模不等、形式各异的医联体,全面覆盖4个城区常住人口,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中医药服务能力在传承创新中明显增强。市中医医院高质量通过三甲医院复评,被列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启动海口市国际中医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文明中老院区升级改造和中医特色康复医学中心改扩建项目进展,着力解决我市中医名医缺少、高端中医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开展中医药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进一步提升老百姓对中医药的认可和信任。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设立名医流派传承人工作室,建立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基地,促进市中医医院骨伤、脾胃、康复、针灸、推拿等特色专科建设。全市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设立中医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均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5.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与应用培训工作,稳步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
——医疗健康产业值逐年稳步增长,健康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全市医疗健康产业值约 184亿元,比2019年增长18%。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扶持政策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加速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健康产业。精简社会办医审批流程,持续推行互联网全流程“不见面”网上审批改革工作,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不见面审批,对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实施“两证合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照后减证、放管并重、依法改革的原则,全面清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告知承诺制改革。
——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健康数据中心和互联网框架初步形成。依托我市城市大脑示范项目,搭建海口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完成健康档案基础库、电子病历基础库和全员人口基础信息库的搭建。整合我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初步实现市域医疗卫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通过海口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椰城市民云公共服务平台APP对接,提升各级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预约挂号、查询诊疗记录和检验结果、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等便民服务功能,打造“以居民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服务理念,达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的目标。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须清醒认识到,目前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
——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深化。我市医疗资源呈倒金字塔形分布,医疗机构以综合医院为主,专科医院数量少、规模小、医疗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不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科数量均少于国内一线城市。三级医院集中于中心老城区,患者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转诊渠道不畅通,影响分级诊疗工作有效开展。社会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比较高,诊疗条件、设施配置和服务能力普遍较低。中医药服务网点不健全,部分村卫生室尚不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体系存在短板。我市各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水平远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目前仅美兰区、琼山区疾控中心能够承担艾滋病初筛等个别传染病的实验室检验检测工作,其余实验室检验检测工作均由市疾控中心代为承担。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传染病检测能力欠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存在人员与设备配备不足、资金投入少、医保基金支持力度小、建设标准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等问题,导致部分公共卫生工作任务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平战结合、协同高效的应急指挥与响应机制亟待加强。我市只有1家省属传染病医院,没有市级传染病医院,其他公立医院如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等虽设有传染病病区,但开放床位数及负压病床数较低,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难以满足诊疗服务需求。
——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较低。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医院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规范化程度不高,医院电子病历评级及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不到国家卫健委相关要求,医疗信息化人才短缺,医院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问题突出。公共卫生信息化存在短板,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不足,在加强疫情监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面临很大挑战。
——医疗卫生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低于全国水平(2.90人),现有全科医生总量不足,无法满足相关工作需要,居民“健康守门人”效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收入偏低,且缺乏科研奖励等激励机制,导致各疾控中心人才缺乏与流失。由于缺乏高水平的医学专科学校,我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渠道较为单一,高端人才引进通道待完善,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与国内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海南自贸港建设,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迎来黄金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把握海南自贸港战略定位的历史性机遇,结合我市区位、气候、资源优势,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国际化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加速发展,分子诊断、基因工程、新型靶点等重大技术快速应用转化,数字经济与“互联网+”加快融合,为我市创新卫生健康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提供强大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须同国家和全省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并举,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解决制约人民群众健康改善的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形势复杂严峻,给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很大。全岛封关运作后,贸易、投资、人员进出和交通运输往来自由便利,来自重点国家或地区的交通工具、人员和货物、物品的卫生检疫压力持续增加,境外传染病疫情输入扩散风险加剧,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任务艰巨。海关、公共卫生等多部门协作的境外疫病疫情和有害生物联防联控机制亟待建立。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结构加速调整,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多重压力。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和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我市将成为人才引进的主要目的地,预计到2025年我市常住人口将达到 321万,医疗服务供给压力将进一步凸显。我市旅游人口多,候鸟养老人群规模大,季节性人口波动大,医疗服务呈现季节性供给不足的特征。随着三孩政策实施,以及初婚、初育年龄不断推迟,生殖健康、产科、儿科、婴幼儿照护等需求更为多样化。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失能失智等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急剧增加。此外,“海上丝绸之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支持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吸引外籍技术技能人员和高端人才在我市工作,未来对高品质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将更加旺盛。
第二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满足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致力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升医学综合实力,夯实基层卫生基础,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打造高水平“健康海口”,在创建海南自贸港的新征程中谱写卫生健康新篇章。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宏观站位,瞄准微观落脚。拓展宏观视野,加强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充分考虑规划蓝图与可行性、可及性的关系,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对接国家、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指标要求,确保共性与个性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转变发展方式。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健康问题为导向,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与人民卫生健康需求相匹配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向转变发展。
——坚持立足市情,促进科学发展。扩大供给、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市情的发展方式,促进卫生健康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公平效率,实现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断缩小卫生健康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实现卫生健康服务的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进一步优化配置、有效利用资源,全面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效率。
——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坚持政府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第三节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将建成高水平高质量的“健康海口”和率先构建“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作为卫生健康领域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向往的总目标。
到2025年,我市将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数字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发展特色化中医药事业和多样化健康产业,全面实现“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以上。
——打开健康管理新局面,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领跑城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全民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促进社会网络全面构筑,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全面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工程全面推进,康复养老与健康产业全面融合。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以上,婴儿死亡率≤3.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5‰,孕产妇死亡率≤10/10万。
——筑牢公共卫生新防线,打造国际化公共卫生健康安全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三级公共卫生应急网络体系构建全面完成,市、区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全面提高,多渠道互联互通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准。
——创建医疗卫生新高地,打造海南医学中心。一方面,全面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实现“小病不进城”。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医疗机构教研能力,增加高水平医疗卫生人员数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以打造海南医学中心为目标,形成一批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医学学科,提升重大疑难疾病诊治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岛”。
——推动“互联网+健康”新提升,打造国际智慧健康宜居名城。各级医疗机构5G 应用全面覆盖,智慧医疗、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国内国外远程会诊系统建立健全,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城市,国际医疗交流活动全面开展。
——夯实卫生健康治理新底板,打造综合医改先行城市。卫生健康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多元卫生健康治理机制逐步形成,在三医联动改革、现代医院管理改革、卫生健康法治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
到2035年,形成与我市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核心承载区相匹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相适 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民健康制度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健康产业支柱作用凸显,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优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顶尖医疗卫生人才与创新医疗技术具有国际影响力,建设国际医学交流枢纽城市。
第三章深入实施健康海口行动
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核心,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健康海口18个专项行动,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有效防治重点疾病。
第一节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完善健康海口行动推进机制。成立健康海口行动推进委员会,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全局性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格局。建立覆盖市、区的监测网络,科学制定并动态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及评价考核机制。强化监测结果运用,每年汇总行动进展监测评估报告,推动健康海口行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内涵,稳步推进“爱国、爱海南、爱家乡、爱家庭”卫生健康大行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创建健康村镇,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工作。创建健康学校,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中。创建健康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劳动者健康检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职业病源头处理。创建健康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
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健全市级健康宣传教育机制,全面普及宣传健康科学知识,在海口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办健康科普节目,借助“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多类健康生活主题日开展宣传活动。推进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运用新媒体,如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开展健康科普。建立并完善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海口市健康教育”公众号平台健康资料库和居民健康素养数据库。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30%以上。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普及行动,在公园、绿地、广场及社区空地广泛设置体育健身设施,投入建设健康主题公园和健康步道,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到2025 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不低于2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6平方米以上。引导合理膳食,开展我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碘营养状况、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建立信息化数据采集及智能化人群营养评估系统,深入实施以“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专项行动。树立良好的饮食风尚,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餐饮行业积极推广分餐制,倡导聚餐使用公勺公筷。开展“无烟健康生活”促进活动,深化控烟工作,创建无烟城市。到2025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低于22.8%。
加强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提升环境健康监测能力,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保持我市空气质量排名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工作,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加快我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达标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提升食源性疾病监测和处置能力。
第二节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构建综合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和服务制度,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与家庭观教育引导,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财政、税收、教育、住房等支持措施,保障妇女就业合法权益,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分析,建立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深化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妇幼卫生健康资源布局和服务供给,加强妇幼保健院、公立妇产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妇产科、儿科标准化建设。加快基层妇幼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妇产科医联体覆盖范围,不断健全市—区—社区(乡镇)三级妇幼健康规范服务和预防控制网络服务体系。完善我市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救治体系,加强市级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能力建设,积极组织危急重症现场协调和多学科救治,提升高危门诊服务能力,提高孕产妇危重症早预防、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水平。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完善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和产前筛查三级网络,规范孕前医学检查,提高产前筛查率和确诊率。到2025年,产前筛查率达到75%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9%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 10/10万及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5‰及以下。
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性、示范性托育机构和社区照护服务设施,推进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建设福利性托育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基本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到2025年,我市公立型和普惠性婴幼儿在托覆盖率不低于30%,其中公立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在托婴幼儿占比不低于10%,全市 50%以上街道要建设1家公立型或普惠性托育机构。加强托育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和行业监管。完善科学育儿公共指导服务制度,医疗机构通过入户指导、家长培训、亲子活动等方式全面改进家长和带养人员的育儿理念、知识和技能,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到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
改善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推进儿童早期发展,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创建国家儿童早期发展基地,积极开展涵盖良好健康、充足营养、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安全保障等多维度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儿童气候治疗中心,深入开展面向儿童过敏性哮喘、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百日咳等疾病的检测、治疗与康养项目。加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扎实推进0—6岁儿童眼病筛查、屈光和视力检查及眼保健指导,建立健全儿童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建立完善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大力发展儿童康复医学,优化配置儿科医疗资源、儿童康复与护理等短缺资源,提高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学科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医教结合”工作,加强特殊教育指导医生队伍建设,为在特教学校、普通学校设置的特教班、普通学校的一般班级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各类形式的残疾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室建设,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心理专业机构等共建心理教育外援团。深入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学生体制健康检测评价制度,健全学生健康档案与个人基本信息的建设、管理与利用。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做好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到2025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0—6岁儿童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2%以上,全市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58%以上。
加强职业健康与辐射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主体责任,不断改善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大力推动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救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构建省、市、区三级技术支撑机构网络。积极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实施职业健康培训工程,普及职业健康知识,提升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和劳动者自我保护能力。加大职业健康执法力度,持续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治理。大力提升职业健康管理信息化水平,整合现有系统和数据资源,实现职业健康管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到2025年,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5%以上。
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申报医养结合型老年病医院,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疗、健康管理、保健咨询、日间照护等服务。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机制,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融合的新模式,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或设立日间照护中心,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开展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通过签订医疗服务协议,组建家庭医疗保健服务团队或确定责任医生,定期提供上门诊视、健康体检、保健咨询等服务。与国内北部城市建立合作式旅居养老新业态,组建冬季旅居康养联盟,打造冬季区域康养护中心。开展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化建设安宁疗护中心、病区或床位,各区至少建设1 个安宁疗护病区,到2025年,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 70%以上。
全面维护残疾人健康。实施国家和海南省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提高人群残疾防范意识,加强对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因素的防控,持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重点推进全国残疾预 防综合试验区创建试点工作。加快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将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纳入城市医疗集团中,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到2025 年,精神残疾人常规免费服药和贫困重性精神残疾人住院治疗救助补贴全覆盖。
第三节加强重点疾病防控
加强传染病防控。加大霍乱、新冠肺炎、麻风病、登革热、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强化禽流感、狂犬病等人畜共患源头治理和综合防治。“五扩大,加强六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健全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区疾控中心和市属二级以上医院均要承担艾滋病初筛的检测工作。建立健全“防、治、管”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体系,做好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者的筛查、诊治和管理工作,强化重点场所、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控,扩大耐药结核病筛查、监测和诊治范围。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加强免疫规划工作,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率和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质量,规范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等工作,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8%以上。推进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建设,实现排队取号、登记、体检、收费、接种和留观等环节数字化服务。
深入实施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建立完善死因监测、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和营养状况监测等慢性病监测系统,加强慢性病社区管理数据库建设。推进我市胸痛中心救援体系建设及卒中中心建设,加强市属医院慢性病和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巩固龙华区、秀英区、美兰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区创建成果,开展琼山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区创建工作。支持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三人民医院癌症诊疗能力建设,推进肿瘤精准治疗模式,加强癌症防治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应用。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病早期筛查和登记报告工作,提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 治疗的能力。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能力。全面推进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和高危人群测血糖与肺功能工作。到2025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和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均达到75%以上。
强化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保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大楼建设,加强市皮肤性病和精神病防治所建设,规划市第五人民医院(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构建市—区—镇(街道)—居村委四级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医学服务融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管理中。开展抑郁症、焦虑、失眠、老年痴呆、自闭症等疾病监测工作,创新居民心理健康体检制度。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预防自杀日等宣传节点,加大精神疾病基础知识普及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良好氛围。完善重性精神病病例报告制度,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治疗,为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紧急住院补助,开展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训练工作。到2025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 90%以上。
第四章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长短兼顾、医防融合”,聚焦公共卫生防控、救治、应急三大关键领域,完善体制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医防协同,织紧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第一节强化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工程,推动市疾控中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区疾控中心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市疾控中心持续完善口岸卫生检验技术,提升应对国际突发疫情的能力,支持国际旅行保健中心相关工作;重点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能力建设,配备齐全的实验室检测鉴定设备,建成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检测实验室、布鲁氏菌病强化监测网络实验室、辐射安全实验室、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艾滋病诊断和筛查中心、标准的生物样本库和菌(毒)种库、热带媒介生物实验室、多重PCR和高通量基因测序实验室等功能实验室,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心项目中预留P3实验室面积,筹划建设P3 实验室。新建秀英区、美兰区、琼山区、龙华区疾控中心,建成符合规范的P2实验室、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等,具备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条件,提升传染病采样检验检测能力。加大传染病学科、疾病预防控制、检验检测等公共卫生科研经费投入,持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水平。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完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街道)联动工作机制,强化镇(街道)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责,满足重大疫情防控要求。在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公共卫生科,(居)村委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公共卫生工作,落实健康副校(园)长制度,按标准设置医务室或保健室,配备专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干,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创新疾病预防控制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市、区疾控中心实施公益一类保障和公益二类管理。继续加大对疾控中心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场地修缮经费、设备维护经费和业务经费等投入政策保持不变。市、区疾控中心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照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开展薪酬制度改革。
完善监测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加强疫情防控指挥部门信息系统建设,联合相关部门在口岸、重点交通枢纽、有代表性的学校、药店、社区和农村等场所建立监测哨点,构建以哨点医院为单位的多病种综合监测网络和症状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直报、疫情监测报告、医疗卫生人员报告、药品销售监测等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加强流行性病学调查核心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公安部门轨迹调查、视频调取、身份确认,健康码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势,提升流行病学调查精准性、高效性。建设大型核酸检测实验室,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并充分利用全市公共卫生实验室检验检测资源,打通各医院实验室、疾控中心实验室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系统,建立全市核酸检测信息采集登记、核酸检测统一协同机制,提高核酸检测效率,做到“应检尽检”。
第二节强化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建设
坚持平战结合、医防融合原则,建立健全传染病救治网络。保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加大市属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负压病房和可转换病房配置,设置一定规模的传染性疾病病区,具备收治传染病病人和传染病疑似病人的能力,并设立符合要求的感染性疾病门诊。推进市人民医院重症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完成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楼改造,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带领其他市属医院开展传染病救治工作。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和评价机制,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改造经验,加强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在相关设施新建或改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卫生应急需求,完善场地设置、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使其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
加强重大传染病救治重点专科建设。市属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加强重症、急诊、呼吸、麻醉、感染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坚持中西医结合,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支持省中医院建设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推动市中医医院建设省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
健全医疗救治保障与救助体系。健全医疗救治保障与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全面落实医疗救助各项政策,加强医疗救助资金管理,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应急医疗救助机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最大程度简化异地就医结算程序。推动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机制,减轻城乡困难群体就医负担。
第三节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组织领导,建立应急联动合作机制,指导和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建立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做好我市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对重大疾病防治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研究确定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强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心项目。协助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省中毒救治基地和国家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
加强急救网络建设,构建椰城智慧便民急救体系。打造依托5G技术的120—110—119三网部分有效信息共享的全市统一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平台。提升急救硬件装备水平,每3万常住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且负压救护车数量不低于 40%。重新规划、升级院前急救站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在城区增设4个急救站点,乡镇增设6个急救站点。在江东新区探索急救与消防的协作联动 机制,结合消防站及医疗机构规划共建7个急救站点。在人流密集处的公共场所投放至少2500 台自动体外除颤器,通过椰城市民云APP及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居民、120急救中心、志愿者和急救设备有机关联。
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设置市级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辐射全市各区。采用自储、委托储备、协议储备和社会租赁服务等多种方式进行应急物资储备。根据需求选择若干家省内企业承担物资承储工作,实行动态实物储备,建立定期倒库更新机制。建立应急物资采购制度,优化审批和采购程序。
第五章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聚焦破解卫生健康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和便利性,推动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提高,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保障“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外围延伸。加快公立医院服务范围向江东新区、观澜湖片区、西海岸片区覆盖,推进市人民医院西院、市第四人民医院新院二期、市骨科和糖尿病医院建设改造(新建综合楼)等项目建设。推动市第三人民医院江东院区、市第二人民医院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省人民医院南院(观澜湖)、海医附一院江东院区等项目服务保障。
高标准高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大病不出岛”。完善财政投入、人事管理、医保支付、服务价格等配套政策,支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与市人民医院西院合作共建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合作,争取创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跨入国内一流医院行列、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三级乙等医院评审。集中资源培育至少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重点加强呼吸与危重医学科、肿瘤、心血管、内分泌、儿科、康复等专科和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推广多学科诊疗服务,探索建立心血管、神经、肿瘤、呼吸、肾脏等疑难复杂专病临床诊疗中心。
有效整合大专科优质资源。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推进各公立医院大专科间一体化管理,实施同质化运营,以保障专科资源最大化供给,实现全市大专科间人员管理流动一体化、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一体化、分级诊疗转诊服务标准一体化、检查检验管理一体化、科研资源管理一体化、“党建联盟”一体化的“六化”目标,辐射和带动全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逐步建成优质大专科联盟海口模式。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和心血管内科为大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市中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和心血管内科作为成员单位;以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骨科为大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作为成员单位。
实施“走出去”及“请进来”的发展模式。依托我市作为省会城市强大的医疗资源与健全的医疗保障能力,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与博鳌等医疗政策开放地区优势互补,形成“相互协同、各有分工”的联动机制。与国际医疗接轨,探索引进国外医疗专业管理团队托管市属公立医院,建设市人民医院国际医疗部,满足外籍患者的医疗需求,增强医疗市场服务竞争力,提升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诊治与服务水平。
提升医疗质量安全。进一步健全省—市—区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各级各类质控组织、质控标准体系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全面提升医疗机构院感防控能力,规范“三区两通道”及隔离室设置要求,严防交叉感染。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和首诊负责制,规范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全方位推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控制在国家要求范围内。加强麻醉医疗服务,三级医疗机构逐步开设麻醉门诊、疼痛门诊,加强儿童、老年人、肿瘤患者的镇痛服务。完善日间手术管理流程,建立日间手术配套措施,提高三级公立医院日间手术比例。到2025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100/人天%)降低至40%以下。
第二节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健全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级。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到2025年,力争服务能力较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社区医院。以急诊急救、全科、儿科、康复、护理、中医药等服务为重点,强化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治和康复护理能力,逐步开展相应的住院服务和适宜手术。落实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政策,内部绩效工资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
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能力,强化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康复、医养照护等服务。鼓励社区医院和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残疾人照护、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康复保健等服务。
完善家庭医生服务体系。推进“全专联合”家庭医生团队组合式服务,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资源配置与卫生费用的“守门人”。推动家庭医生标准化服务流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以服务供给为导向的核心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家庭医生团队和个人绩效分配挂钩,合理提高收入水平,提升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巩固健康扶贫成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全员参保征缴动员工作,确保脱贫户、低保户参保人员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后达到救助水平和年度救助限额。调整优化医疗帮扶政策,适度向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及农村低收入家庭等困难对象倾斜,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继续加大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的力度,落实大病专项救治和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等政策,进一步完善镇村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小病不进城”。
第三节推进紧密型网格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布局
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全市4个区各自组建1家城市医疗集团,全面覆盖我市常住人口。通过人员双向流动、开设联合门诊、共建住院病房、培养全科医生 等方式,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措施,完善医疗集团运转机制,畅通上下联动渠道,为医疗集团内居民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依次牵头美兰区、秀英区、琼山区、龙华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集团,市妇幼保健院、市疾控中心以专业联盟形式分别参与各医疗集团的公共卫生指导工作。
完善城市医疗集团运行和发展机制。强化多部门制度供给,加强政策研究和系统集成创新,完善配套措施,创新人事、编制、职称、薪酬等管理方式改革,推动建立符合我市医疗集团建设特点的管理体系和组织形式,持续完善城市医疗集团运行和发展机制。到2025年,城市医疗集团制度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成熟。
第六章发展特色化中医药事业
强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完善中医药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治疾病、防未病、促健康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凸显。
第一节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市中医医院建设。深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的合作,做优推拿、肺病等国家级重点专科,做强针灸、妇产、骨伤、风湿等省级重点专科,力争针灸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康复、脾胃、心内科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建成中医药特色优势鲜明的综合性现代化中医医院。推动市中医医院国际中医中心及市中医医院(琼山分院)中医特色康复医学中心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推拿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育项目建设,申报建设针灸推拿学、中医康复学省级临床医学中心。筹建省级中医睡眠中心,运用非药物疗法治疗睡眠障碍。加强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市中医医院电子病例应用等级达到五级水平,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达到四级乙等水平,相关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达到三级水平。
完善中西医协同机制。加强市属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推进多学科联合门诊、中医医师参与西医病房查房、成立联合病房等多种形式合作,构建中西医一体化服务模式。推动市人民医院创建国家中西医结合示范基地,深入开展肿瘤、内分泌、心脑血管、传染性疾病和抗生素耐药等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支持市第四人民医院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工作。鼓励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响应“中医进妇幼”的政策号召,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推动由省中医院、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中医专科联盟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提、人才梯队共建、科研平台共用,支持市中医医院托管部分新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优质资源下沉。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中医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治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中的特色优势。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鼓励连锁经营。到2025 年,所有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0%的中医馆建成示范中医馆,所有镇卫生院、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
第二节健全中医药特色服务体系
提升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强市属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逐步推广规范化标准化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实现中医药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全覆盖。
推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融合发展。支持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服务。积极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推广应用。鼓励社会力量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
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强化中医医师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市属医院下基层开展中医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市属综合医院康复科建设,培育中西医结合特色康复服务示范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加强中医儿科服务能力建设,在儿童保健和儿童常见病、疑难疾病诊疗中积极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具有中医特色的儿童医疗机构。
第三节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模式
实施中医药科教提升工程。实施中医药重大专项攻关,支持组建市级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市中医药学校转型,从单纯的学历教育机构向集中医药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中医药新技术和实用技能培训教育、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型机构转型。市中医医院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资源,开展中医师承教育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技能型、应用型、服务型中医药人才。市中医医院每年派出5—8名业务骨干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学习,各镇卫生院、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派出1—2名中医师到市中医医院进修学习。
加强中医药传承。加快中医药传统技术推陈出新,加强经典名方搜集整理和独特处方、秘方、诊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全国、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深度挖掘整理研究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鼓励市中医医院开设黎医特色专科门 诊,组织名黎医师带徒提高班,提升名黎医师带徒的传承教育内涵。
加快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建设。在江东新区、海口国家高新区建设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要项目和示范基地,打造中医药国际贸易营销中心和结算平台等中医药国际化创新平台,先行先试中医药跨境流通绿色通道。支持举办中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搭建中医药文化传播展示与对外交流平台。
打造服务双循环的中医药国际健康旅游基地。支持建设香树‧演丰沉香健康产业园、甲子镇牛大力种植基地、石山镇石斛生产基地等中医药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支持中医、康养、旅游业、服务业等机构布局中药材种养殖、休闲康养、健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以中医康养保健服务为重点的中医康复度假农庄。整合中医旅游资源,推广健康旅游套餐,支持观澜湖度区等景区酒店开办面向国内外游客的中医康复服务项目。
第七章打造多样化健康产业
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构筑“一核两翼三区”的健康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依托我市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专病康养等特色产业,推进健康制造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打造医药制造业集群,提高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健康产业多样化发展。
第一节发展高品质健康服务业
构筑“一核两翼三区”的健康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以海口主城区为全市健康产业发展核心,以医药产业和健康养老养生服务业为两个增长极,打造西海岸南片区专科医疗集聚区、观澜湖体育运动旅游度假区、江东新区产城融合生态功能区。
促进医疗康养融合发展。建立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康复—家庭康复一体化的分工合作和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市康复专科医院建设,根据我市康复医学的发展需求和康复医学综合能力、发展水平,有条件选择在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增挂康复医院牌子或转型为康复医院。养老机构可纳入城市医疗集团,建立绿色就诊通道,方便老年人就医。
大力发展健康旅游。结合我市丰富多样的海、岛、山、河、林、文等资源优势,聚焦运动康复、运动疗养、康复疗养、健康管理等特色领域,对照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健康旅游服务体系。面向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患病人群等全人群,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管理模式,以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为示范,在全市建成一批提供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疗养、休闲养生、健康促进等一体化、全方位服务的特色健康小镇。
发展基于气候专病康养产业。“智慧健康生态岛”开展建设,针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肤病等国内外患者治疗养护需求,支持市中医医院发展中医养生中心、市人民医院发展高端气候治疗与特殊治疗中心。
发展高端精品医疗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国内外知名高端精品医疗机构,如高端医疗美容医院、高端特需精品医院等。探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共建整形美容医院,引进欧美、日韩或港台知名医疗美容机构落户我市,探索开放使用在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或地区已上市的医疗美容产品,积极举办国际性医疗美容产业展会、论坛,规范社会办医疗美容机构审批和监管。引进高端体检医疗机构,结合我市康养文旅优势,打造高端康养旅游产业。
第二节发展高水平健康制造业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依托我市西海岸片区、观澜湖片区、江东片区和市区中心,发挥海口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持续高水准规划建设海口美安生态科技新城“美安新药谷”。在江东新区离岸创新创业组团、国际高教科研组团内,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利好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转化平台,建立新药及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孵化器和加速器,引进高水平药品及医疗器械CDMO企业。建设重大新药创制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加速推动新药转化落地。提高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医药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市场集中度,促进传统药品商业模式向现代流通模式转变,鼓励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开展南药、黎族医药、海洋药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
健康制造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医院—高等院校—企业”医疗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发展新模式,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链。鼓励发展新型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及制品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功能食品和特医食品产业。充分利用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落地海南的政策优势,聚焦体育运动、休闲健身、运动康复等重点领域,研发设计定制化、个性化高端器材装备。
第三节发展高层次健康农业
推动南药和特色产品发展。加快制定南药种植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加强南药质量和品牌塑造。推广本地药材、名贵特色药材和重点中成药品种所需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打造标准化种植生产基地。在南药与特色热带作物种植领域,大力支持槟榔、益智、牛大力等南药品种。围绕南药、沉香等特色产业,完善产 业链结构和业态,鼓励一般制药企业向“食药一体”方向转型升级,打造涵盖中医药与民族医药健康服务、药用动植物种养殖、药食同源健康食品、保健品制造的南药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发展。
推动“健康+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具有海口及海南特色的健康农产品资源,积极开发石斛、红茶、绿茶等特色种植资源,有序扩大健康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产业规模。加强健康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保障产品质量。依托“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程,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村镇,打造一批以“大健康+现代农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推广健康农业新兴经营模式,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将健康农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有特色的健康产业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
第八章推进数字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建设,聚焦数字化基础设施、医疗服务、疫情防控领域,推进智慧医院、医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支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融合应用,全面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推进医防融合建设。
第一节建立智慧健康基础设施体系
提高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市属医疗机构信息化智能化项目建设,全面实现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升级,构建以患者为中心、以中西医电子病历应用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提升医院数字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到2025年,市属三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电子病历分级评价五级及以上和医院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四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市属二级医院全部达到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四级及以上和医院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疗、护理、医技、医辅各单位标准化数字工作站全覆盖。推进并深化以城市医疗集团为中心的分级诊疗、远程医疗、远程超声、区域病理、区域检验等区域医疗协同建设,依托海南省电子健康卡管理平台,推进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电子健康卡改造工程。协助推进“三医联动一张网”建设,建立医疗、医保、医药共用信息平台,实现共享应用和统一监管。
打造5G医疗建设双示范。保障基于 5G物联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推进远程诊断、远程监护、应急救援能力下沉和基层智慧医疗能力提升。依托“5G+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连接境内发达城市、境内外知名院校和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平台,开展远程手术、远程会诊、远程病例讨论等各类应用,打造“5G远程医疗建设示范区”。在全市 7家综合或专科医院试点推进基于5G的 VR探视、5G医疗配送、5G 应急救援、5G智慧院区,推广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打造“5G医疗创新应用示范区”。到 2025年,“5G远程医疗示范场景”实现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全覆盖,“5G医疗创新应用场景”实现50%以上市级医院和所有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加强卫生健康标准体系建设。统一全市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医保目录、疾病诊断代码、药品编码、高值耗材编码等基础目录。协助建立标准制定、发布、更新和落地应用机制,稳步推进全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所使用的相关术语代码和字典的全省统一,加强疾病诊断编码、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规范、药品应用编码等标准使用,完善信息数据接口、数据共享交换等相关标准。
第二节建立智慧便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医疗服务。继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应用,基于“海口就医”平台,打造“掌上”医疗健康服务新生态,完善以健康档案为核心、全方位智慧化的服务模式。鼓励实体医疗机构开通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积极推进以患者为核心的转诊服务、远程医疗、药品配送、上门护理、慢病随访、患者管理等功能建设与应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实现临床诊疗与患者服务的有机衔接。打造结合人工智能、互联网医院、家庭医生的“云医”“名医”“家医”体系,覆盖更多医疗服务环节,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融合智能语音和健康画像技术,深化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和移动家庭医生应用建设。
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创新。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依托大数据应用,通过医疗数据自动采集,提高医院工作效率,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赋能。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全流程闭环管理、辅助决策支持、院感监控等方式,加强对流行性疾病与传染病的监测,提高患者安全。通过临床试验数据分析、疾病诊疗模型研发、临床决策支持、个性化辅助治疗等新服务和新应用,为政府、医疗机构、健康产业等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第三节建立智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建立智慧化突发公共卫生防控平台。实现与国家传染病系统的对接,接收国家传染病系统数据的实时推送,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建立全市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立包括腹泻症候群、呼吸道症候群、发热症候群在内的症候群监测系统。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上报入口,支持视频、图像 等多媒体格式上传。按照属地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思路,打造信息共享、相互推送、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重大疫情指挥中心。建设覆盖医院检验科、疾控中心实验室、野生动物实验室的检验资源协同共享平台。建设围绕疫情应对,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判、转运、消杀、隔离、联防联控为一体的应急处置平台。加强疫情突发事件处置及信息发布,对于突发疫情自动发出预警信号,综合展示疫情详细信息、疫情走势、载体覆盖情况等内容。
促进疾病医防融合数字化体系建设。建设海口市全健康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居民健康数据,多维度、全因素及时综合研判人类、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健康危害信息。试点建立健康小屋,提供健康自助检测、健康自我评估与健康指导干预,通过健康监测与教育,筛查慢性病人群,提供就医指导、就医预约。
第九章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现代医院管理改革,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激发卫生健康发展活力。
第一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联动。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研究推进适合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异地医保结算。探索推进医疗保障国际化,支持我市医疗机构与国外医疗保险直接结算,逐步建立与国际商业保险付费体系相衔接的商业性医疗保险服务。进一步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办法,科学制定总额预算,逐步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广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门诊慢性特殊疾病按人头付费。深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完善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医疗机构规范和优化用药结构,优先使用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加快药品信息化追溯系统建设,实现疫苗和国家组织集中采购药品耗材“一物一码”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全流程、综合协同监管,推进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降低医保费用,控制医药成本,规范医疗行为。
健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加强对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医疗机构设置、医疗机构运行、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公共卫生、行业秩序和健康产业等方面的全过程、全行业、全要素综合监管,形成政府主导、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监管机构改革,把医疗卫生行业监督管理队伍纳入到医疗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中。推动综合监管手段和方式创新,制定卫生健康行业监管清单,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信息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做到“定格、定员、定责”。构建综合信用评价与联合惩戒体系,全面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经营机构、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和医疗卫生行业黑名单制度。加强“互联网+监管”,充分发挥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作用,打造智能医疗服务监管系统。加强基层药房规范化管理,强化对药品处方外流、网络零售等新业态的全流程综合监管。探索建立对健康产业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审慎、有效的智慧监管机制。
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法治化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中医药发展、爱国卫生促进、院前急救等地方法规规章修订工作,积极推进卫生健康行业标准制修订。推进“极简审批”改革,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推进公平竞争的审查制度,杜绝行业保护和行政垄断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卫生健康领域“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进一步激化卫生健康市场活力。完善政务公开事项梳理和标准目录编制,进一步推进行政决策公开,公开年度重大决策事项清单,推行决策事项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改革。
第二节深化现代医院管理改革
推动一流医院建设改革。以市人民医院为核心,改革医院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充分释放医院发展活力,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服务质量等方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瞄准尖端医疗和国际前沿技术,形成一批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等方面领跑国内乃至国际的优势学科,培养一批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和职业化医院管理团队,打造医疗人才集聚高地。到2025年底,市人民医院建成 1个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中心和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跨入国内一流医院行列。探索建立政事权限清单,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充分下放经营管理自主权。
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开展以事定费、以费养事、以事定岗和按岗聘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落实医院人事管理自主权。继续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薪酬制度及院长年薪制度改革,逐步在其他市属医院铺开。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和公益运行导向,建立医生合理工作量控制机制,严禁医务人员收入与医疗收入挂钩。改革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管理制度,推进医院管理团队职业化建设,建立健全院长薪酬制度。
强化公立医院运营监管。出台公立医院运行监测和监管制度,加强对公立医院资产和财务的监管,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全成本核算制度建设工作。利用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围绕人力、财务、物资等三大领域,医疗、医保、药品、教学、科研、预防等六大事项实现资源全流程管理,动态监测公立医院的支出结构,降低药品和卫生材料支出,降低行政管理等运营成本,提高医务人员劳务支出比例。
第十章锻造人才凝聚力和科技创新力
着力打造卫生健康高质量人才聚集地和科技创新新高地,持续提升卫生健康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人才强卫、创新兴卫。
第一节打造高质量人才聚集地
强化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临床医学中心的契机,积极引进院士、国内外顶尖人才等高端人才,大力引进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专科团队,重点引进肿瘤、心血管、内分泌、儿科、康复等紧缺人才。深化“好院长好医生”“妇幼双百”“银发精英”“京医老专家”等人才专项计划,重点补齐全科、妇产、精神、感染、麻醉、急诊、影像、病理、护理等急需紧缺专业人员缺口;持续推进“千名医学人才和百名银发精英”方案,到2025年,引进、培养各类医学人才达到1000 人、吸引卫生银发精英达到100人。借助市属医院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平台,通过聘请顾问、挂职兼职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积极组织各医院到高校现场招人,为市属5家医院新建或扩建院区储备医学人才。
构建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医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各级医疗机构可根据需要,在编制范围内引进或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性较强的科室可按需设置拔尖以上层次人才特聘岗位,不占编制,实施聘期管理,引进的拔尖以上层次人才可实施年薪制。引进的“好院长”“好医生”等急需紧缺人才,可采取聘期管理,可实行协议工资,绩效总量单列管理、单独核定,不列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基数。柔性引进退休返聘的大师级人才、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即银发精英),可实行协议工资,其差旅、食宿等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推行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制度,允许将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保障人员编制配备。加强基层卫生健康人员队伍建设,申请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在每个街道建设至少1家公立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实施人才下沉项目,推进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区属镇用”“镇属村用”,优先保证全科医生配备。科学核定增加符合海南自贸港标准的市、区疾控人员编制,到2025年,我市每万常住人口公共卫生医师数不少于3.3人。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全健康”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跨领域、多主体、多层次联合培养机制,大力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促进医防、医管、医理、医技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健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将跨领域学习纳入职称晋升评核要求中,如公立医院医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区疾控中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鼓励区疾控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等。加强市属医疗机构管理干部梯队建设,选派市属医疗机构领导班子后备人选到发达省份的合作医院挂职,担任一定职务轮转多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单位管理经验;选派市属医疗机构领导班子后备人选到市内其他单位挂职领导职务,培养锻炼后备干部人才;定期选派市属医疗机构领导班子后备人选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进行“交叉聘任”,特别是要建立市疾控中心与市属医院之间领导“交叉聘任”制度,促进医防融合。深入实施“千名骨干医(护)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市属医院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合作,建立技术合作交流与卫生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分批次组织1000 名以上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学习深造。开展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完善卫生健康管理人员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实施国医大师、国家和省级名中医培养计划,增强多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供给。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扩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范围,加大急救、麻醉和公共卫生等知识培训力度,实施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实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市、区疾控中心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加快健康管理师、医疗 护理员等卫生健康行业技能人员培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加强国际化医学交流。利用海南自贸港开放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协作。支持以热带医学为特色的“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举办医学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高水平医学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
第二节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增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市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建设工作,持续提升市属医院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支持市人民医院“学科立院”“科教强院”发展战略,巩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海口分中心”和“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海口分中心”成果,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级医学研究平台1—2个,与国内外著名医学科研机构合作打造国际创新科研平台2—3个,稳步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
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规划设立创新人才奖励基金,激发临床与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活力与产学转化积极性。推行科研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医疗机构将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科研团队组建(含聘用)、科研绩效分配以及科技资源支配等管理权限赋予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合同约定范围内依法依规实施。鼓励科技人员在高校、科研场所、医疗机构、企业之间流动兼职。探索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为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支持医疗机构将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结果与人员薪酬分配、高级职务评聘的推荐和中层干部任职考评等挂钩。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推广工作改革,推动我市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和转化医学基地工程。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组织保障。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健康海口行动推进委员会、海口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具体项目、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年度执行计划,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同联动,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提高社会认知,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完善投入机制,强化资金监管。坚持加大投入与创新机制并重,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健康筹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重点发展高品质服务和特需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质、市场机制、购买服务”的保障模式。全市各级政府要落实好各项卫生健康投入政策,保障政府卫生投入工作需求,加大对卫生健康发展资源短板投入,着重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斜。发挥医疗机构独立法人主体作用,改革医院管理体制、运行体制,有效化解医院财务运行困局。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卫生健康财政资金监管,严格规范各项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法治建设,保障政策落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进一步完善我市医疗公共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及备案。组织系统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健康卫生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的起草制定,进一步完善我市医疗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保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大力开展卫生健康领域 法律知识宣传和各相关行业法治教育,提升公众法治意识,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做好监测评估,优化绩效考评。建立健全定期监测评估机制,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将规划目标与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分解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年度计划指标,明确完成目标的方法和举措。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年度监测以及中期、终期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和激励问责制度,将监测评估结果和指标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增强规划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