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府〔2011〕7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海口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2011年6月9日十四届市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二○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海口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期,是经济社会蓄势发展的上升期,是创新和转型的攻坚期,是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海口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为我市顺应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为此,依据《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海口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海口教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主要表现在:
1. 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受教育机会逐步扩大。3—6岁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3%,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80%。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
2. 教育结构日趋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水平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见成效,普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教育布局调整工程,新建、改建和扩建了19所学校,完成了105个布局调整项目和375个危房改造项目;投入3个亿,解决了府城地区学位和特殊教育学位紧缺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新建了海南侨中初中部、海口一中高中部、海口实验中学初中部、海口旅游职业学校白水塘校区、海口市第一职业中学新校区以及市二十五小海甸校区等一大批教育基础工程。高等教育积极调整层次、类型及专业结构,规模稳步扩大,体系逐步完善;民办教育在满足群众接受多样化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 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弱势人群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通过市级财政对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大力支持,城乡百所学校对口支援,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等措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来海口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我市投入2553万元,率先在全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通了“天网”和“地网”;投入5亿多元用于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投入400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中职学生,近5万人次中职学生受惠;投入600多万元帮助我市1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了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督导评价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不断创新城乡教育帮扶模式,“强弱捆绑式”教育帮扶、“托管式”教育帮扶以及秀英区教育整体帮扶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三段式”办学模式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办学适应了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十一五”期间,我市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5. 各类培训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继续推进。企业教育、农村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成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农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各类非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职业教师实施免费培养工程,鼓励专业教师顶岗实习、到高校或国外深造。我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从2006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45%。
(二)海口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形势
1. 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海口教育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十二五”时期,海口要努力打造北部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温馨城市,全省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经贸文化交流中心,全国一流的热带滨海商务休闲和娱乐目的地、国家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目前,海口创新型人才不足,高层次专家、校长、教师数量偏少,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教育创新团队,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教育体系的评估监督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2. 建设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对海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海口要“切实承担起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的责任和义务,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彰显海口在海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独特区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必然要求教育提供更加充足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3.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广大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期望值更高,不仅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目前,海口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运行机制不够活,教育事业发展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4.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市迫切需要创新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教育公共服务政策,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促进海口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近几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海口教育的硬件建设已上了一个台阶,但是软环境建设还没有完全跟上,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和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够协调。
5. 提升城市竞争力,呼唤海口教育进一步改革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招生考试等评价制度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亟待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未来五年,迫切要求海口教育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和知识创新力度,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形成更好的科研成果,发挥更强的服务功能,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更有效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服务,为广大市民服务。
(二)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转换教育发展模式,建设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教育。
——构建“两个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突出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多元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促进海口教育信息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
——实施“三大战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三大战略,不断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特色鲜明”的教育工作新局面。
——做到“四个适应”。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使教育规模适应人口发展的需要,教育布局适应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要,教育体系适应广大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教育质量适应海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2015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等发达城市的水平。具体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特色化、社区环境学习化和教育合作国际化、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类型多样、功能健全的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开放、纵横贯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努力把海口建成全省的教育中心、人才高地和全省一流的教育强市,办出具有海口特色的现代教育。
2. 具体目标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每年建设5所左右以财政拨款为主的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到2015年,每个镇至少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城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一至二年教育,全市3—6岁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完善进城务工子女就学政策和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完成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实施名校集群发展策略,探索强弱学校捆绑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城乡整体教育水平。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
(3)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坚持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结合,适度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大力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着力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格控制学校班级规模,“十二五”期间逐步过渡到适宜规模办学。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到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市所有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至少有7所普通高中学校进入“省一级学校”。
(4)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坚持以就业和服务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加强专业建设,重点加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的商贸旅游、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餐饮购物、体育休闲、金融保险、康体疗养、旅游地产等专业建设,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调动行业、企业办学积极性,推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合理调整、优化布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到2015年,完善6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成2个以上国家级、2个以上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5)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使之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等省属高校努力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鼓励海口经济学院创建高水平的高等院校,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学科专业,创办1所市属综合性的“海口大学”。加强桂林洋高校区配套设施建设,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吸引高校进驻。引入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海口设立分支机构,实施“候鸟引智”工程,利用专家、院士等高级人才来琼休假度假的契机,开展短期讲座、培训等活动。到2015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
(6)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各级政府要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并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完善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办学格局,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满足残疾学生入学需求。探索推进医教结合,建立医教结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残疾学生教育与康复的有机整合。到2015年,全市三类残障儿童入学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残疾儿童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5%以上。
(7)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面向各类人员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开展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设置管理、聘用制度、职务聘任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到2015年,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5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以上。
(8)加强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中外合作项目,探索与境外学校间的课程和学分互认,扩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加大选派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引进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标准,大力培养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重点工作
(一)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大幅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
实施公办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以新建、改扩建公办镇中心幼儿园为重点,逐步实现每个镇办好1所由财政全额拨款、独立园舍、质量较高、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人口较多的镇根据需要建设多个公办幼儿园或下设村级分园。各区要优先保障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用地,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设施、教育器材及教师等资源优先用于农村学前教育。
加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有合法资质、良好信誉的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举办幼儿园。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的民办幼儿园给予经费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普惠性服务,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严禁以举办特长班、兴趣班等名义向家长另行收取费用,不得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费用。
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同步建设。小区建设项目按片区控规配套建设幼儿园的,规划部门在项目批准后,将相关材料抄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若建设项目涉及对现有幼儿园改建或拆除的,规划部门应事先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按照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园长、教师、保育员和保健医生等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满足学前教育正常教育教学的需要。普及0-3岁婴幼儿的科学育儿指导,加强幼儿教师、园长的准入监管,开展新一轮的幼师培训,培养幼儿园骨干园长、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统筹学校设点布局,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实现规模化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促进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加快农村学校与城区薄弱学校改造,根据省规范化学校评估标准,改善薄弱学校教学设备设施,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举全市之力让90%以上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其中15%以上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并在工资待遇、教育培训、评先评优等方面向长期在农村一线从教的教师倾斜,使农村教师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着力破解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大班额难题,加强质量监控特别是农村教学质量监控。
(三)加大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力度,促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
实施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示范性高中的软硬件建设,推进高中学段等级达标,不断扩充普通高中优质学位,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实现从“量”的叠加型向“质”的提升型转变,逐步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
继续加大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力度,把特色教育和特色学校作为教育品牌来建设。一是倡导教育品牌意识,塑造海口教育品牌形象;二是深化特色教育,形成由特色教师、特色学科、特色学校带动的特色教育集群;三是定期举办“海口市特色教育品牌论坛”,广邀名家讲学,推进学校特色研讨,推介教育经验;四是成立海口特色高中教育品牌开发中心,对海口教育进行全方位经营培育。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健全“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构建顺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有海口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和巩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扩大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比例。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需要,面向旅游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人才,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积极支持职业学校重点发展国际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专业,逐步实施中职教育免费制度。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与行业参与、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强化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沟通和衔接,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外地来琼务工人员培训,为他们就业、再就业、转岗、晋升、自主创业提供教育服务。
加快职业教育规范化集团化发展进程,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分期分批对现有职业学校进行规范化评估。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海口旅游职业学校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鼓励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办国际旅游职业培训学校;支持海口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完成海口一职中国家级重点校建设任务工作,做大做强三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职业教育规范化、集团化发展。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建设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干部、校长队伍。选拔一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能力突出、潜心办学的优秀人才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领导。改进对学校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校长领导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科学规划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课程,加强课程改革研究和培训力度,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结构的教学管理模式及评价模式,加强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研训模式的探索,不断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大力加强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改善教科研工作条件,将教科研活动所需经费列入正常预算。充分发挥教研网的时效性、互动性、针对性等优势,广泛开展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推动网络研训的常态化。启动“农村教师培养工程”,为农村教师量身打造培训课程,实施教育人才智力扶持农村计划,促进城乡学校的经常性交流。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职工、幼儿园教职工的地位和待遇,严格执行教师基本工资和教师绩效工资的规定,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进一步完善教师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教师保障性住房和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将中小学教职工、幼儿园教职工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安排。
(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努力突破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难点。普通高中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全面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特别加强选修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档案,真正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并使之逐步常态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制定海口地方课程建设专项规划,开发特色鲜明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织并支持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人才培养特点,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所需的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并形成包括“地方旅游外语”、“海岛文化”等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地方特色课程体系。
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65%的班级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为35%的农村镇中心小学和45%的农村初中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学习教室和教师备课室。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力度推进有效教学,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
构建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宗旨的德育体系,将德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建设,加大家庭教育课程建设力度,使家长能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健全“三方”协同教育组织机构,机构成员由校方、家长以及辖区教育部门、社区代表等人员组成,建立正常联系议事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有效开展无缝隙未成年人教育。
(七)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统筹有力、权责清晰、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结合强区扩权改革,各区政府要建立健全与市级相对的教育工作机构,加强日常工作的对接和配合。合理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生均公用经费等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管理体制。改变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重点加强服务和监督指导职能,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履行管理职能。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学习、研究组织形式。建立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基础教育要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推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改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职业教育要围绕我市特色经济结构,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三段式”培养模式,推进订单式培养,探索建立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渠道,办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等教育要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美的环境和高尚的文化感染学生。
改革创新办学体制。义务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引进办学、合作办学、委托办学等体制创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制定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和以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专项经费资助和奖励等方式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建立民办教育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依法管理民办教育,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改革创新考试招生制度。按照科学、公平、规范、高效原则,以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分类招生、综合评价、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改进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办法。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在区域内合理分配制度。将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
改革创新教育人事制度。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全面实行校长任期制,逐步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由市或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聘任,统一管理,中小学校长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根据校长职级和岗位业绩由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放,形成中小学校长“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体制机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国省标、市区考、市区聘”的原则,严把教师入口关;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坚持和完善教师“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制度;结合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建立不合格教师分流、转岗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推动教师城乡互助交流,制定保证有序交流均衡配置师资的政策保障体系,让校际间校长的交流和教师的交流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八)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营造国际旅游岛建设环境
制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面对全球化趋势,制定海口市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海口市学校国际旅游岛教育行动计划,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旅游岛文化教育活动,普及国际旅游岛知识,实现国际旅游岛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旅游岛建设环境。
全面推进外语教学改革。以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率,特别是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率,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外语小语种教学。建立一种从幼儿到中学的新外语课程体系,倡导早期外语学习和能力开发、部分课程与外语教学合理整合的教学法。针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各类专门人才的迫切要求,加快培养旅游外语人才及其他各类人才,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开展多形式国际教育交流活动,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到国外考察、研修,建立海口外派教师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和“留学生培训基地”的作用,主动创造条件让中小学校与国外相关学校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定期开展互访交流联谊活动,组织海口市青少年代表团到国外出访和演出,定期举办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和富有海南地域特色的国际夏令营、冬令营等主题活动。根据“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与我市合作开办旅游职业院校和国际学校,增加教育国际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各级领导责任制
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期内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责任制,明确任期内教育发展目标,并作为任期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从而把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责任落实到单位、部门和领导,促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从政策、经费、人员等各个方面为教育办实事。实行政府领导教育公开承诺和评议机制,政府首长要在每年的人大会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规划的落实情况做出公开的承诺,接受人大代表和市民的监督。制定规划实施的年度计划,明确规划实施的部门责任和时间进度,加强市、区之间及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发挥社会积极作用,形成规划实施合力,确保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不断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增加政府对教育的经常性投入和专项投入,不断提高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到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5%以上;到2015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中央核定的比例,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建立和完善教育储蓄、教育保险、教育发展基金等制度。推进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国际友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实行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投向农村教育的政策,确保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速度增长。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的监督力度,确保公共教育经费不断增长和合理使用。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程度。
(三)建立教师评价和人才管理机制
全面推行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在职称评聘、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评定等方面,出台指导性意见或量化考评实施细则,规范教师工作评价,以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升教师的工作质量,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基本形成高度开放、流动有序、适度竞争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开辟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一批在不同学科领域、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实施海口市教育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培养力度、造就海口本土知名专家,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品格高、业务精、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系统实施“名师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名师奖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四)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
积极推行依法治校,不断完善教育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依法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维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学校监管长效机制,依法规范教育和办学行为。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整体谋划、修改制定各类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功能完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建立健全对区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地位;建立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机制,促进学校形成自我评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改进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我市中小学在未来五年内基本达到省、市规范化学校标准,建立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五)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的食品安全、人身安全、设施安全和活动安全。市综治办、教育、公安、卫生、工商、城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有效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
(六)建立教育用地保障机制
加强教育用地立法,做好教育用地规划。市教育、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教育用地中长期规划,在新城区开发、住宅小区建设、旧城改造、撤村建居时,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优先保障教育建设用地;教育用地属于城乡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调整,如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