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府办〔2011〕215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海口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海口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科技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基本完成“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预期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以汽车、机电、高分子材料与化纤制造、食品饮料与农副产品加工、生物与新制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为重点的产业格局,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市通过国家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49家,占全省61家的80.3%,实现工业总产值139.66亿元,同比增长37.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以来,我市逐年加强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导向作用,市级财政安排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06-2010年,我市共获得各类经费支持3.97亿元,其中国家、省科技经费1.46亿元,市科技经费2.51亿元。同时,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也不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达到了16.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拨款、金融机构融资、上级科技专项资金、全社会投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制。
科技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010年,市财政安排了1121万元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所上缴税收的市级留成部分给予扶持;对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支持的科技项目按30%的比例给予配套资助;安排2340万元用于支持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同比增长39.2%,创历年之最。截至2010年底,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行列。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创新型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4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市级创新型企业2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7家,市级技术研发中心8家,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专利申请量达310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481件,发明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的比例为47.7%;专利授权量168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2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指标居全省第一,详细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4.95亿元。我市注重抓好专利技术平台建设,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专利技术转化实现的工业增加值达60多亿元,税收10多亿元,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产业化能力都明显增强。
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电子农务体系建设,全面建设海口农业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110和电子农务服务体系。全市23个镇都建立了农业科技110和电子农务标准服务站;248个行政村各培育了1名电子农务信息员;建有电子农务服务点18个;电子农务新技术、新品种科技示范基地14个;重点抓住了智能化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建起了6个科技示范村。联合国家测绘局海南测绘资料信息中心、省农业交流协会,共同研发电子农务产品交易平台,建立农产品监控系统,拓宽了农产品交易渠道。
科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了《海口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海口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海口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口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海口市鼓励投资发展医药产业若干意见》和《海口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政策,从政府扶持、税收、资金、人才、融资担保、风险投资、分配方式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进一步优化了全市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不断加强。通过举办科技活动月、建设科普示范点,组织开展科普旅游和科技下乡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建立海口科技活动月制度,2006年以来,参加单位150多个,开展活动1500多项,受益人数约130万人次。营造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的环境,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不足:一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财政引导作用有待加强。《海口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但是,到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不足1.5%,远低于全国先进城市水平。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较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三是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小,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与创新水平亟待增强。四是科研基础条件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科技资源分散,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现代体系尚未形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科技推广和科技知识普及网络尚不完善。五是政府主导作用亟待加强。政府各部门支持科技创新合力较弱,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促进创新政策力度尚需加大,保障科技发展的法律政策亟待完善,大特区政策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这些困难和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海口市科技事业的创新和发展,需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以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科技进步的新要求。
(二)形势分析
1、国际形势
金融危机加快了重大科技变革的步伐。为了尽快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世界经济开始进行结构与增长模式调整,激发了世界科技蓄积的巨大能量迅速释放和转化,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低碳技术等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并在投资、科技开发、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极大的倾斜,力图尽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发掘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新支柱产业。
科技全球化的广度与深度迅速拓展。近10年间,国际科技合作论文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在PCT专利中,跨国合作产生的专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5.4%提高到本世纪初的7.2%。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北美和西欧的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研发投入比重已占总研发投入的35%以上。新的跨国技术联盟数量在近10年几乎翻了一番。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科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在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的同时,科技创新必将日益成为国际争夺生存权和话语权的焦点,竞争更趋激烈。
创新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核心。2008年,日本政府出台了《研发力强化法》,推进研发体系改革,强化研发能力建设,提高研发效率,2009年又出台了《数字日本创新计划》。2009年,美国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2010年3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欧洲2020战略》。其他国家如韩国、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南非等也纷纷出台创新计划,强化创新战略部署。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期间,自主创新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成为各国确保创新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从2003年开始,全世界研发投入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球研发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财政收入和企业盈利造成严重影响,但全球研发投入依然保持了增长。2009年,美、日、德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预算分别增加了3%、1.1%和5.9%。美国宣布将把R&D占GDP的比值提高到3%,并承诺研发税收抵免政策永久化。2010年3月,欧盟27国共同承诺将R&D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在“十二五”期间,全球的研发投入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并且将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的手段和保障措施。
2、国内形势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改善民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从2008年起,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迫切需要加强人口健康、环境保护、粮食和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发展,把发展民生科技作为促进内生增长的重要引擎,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二五”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科技支撑能力的战略跨越。“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必需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科技的超前布局和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世界主要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都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这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关键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方向,进行超前部署,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二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奠定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因此,必须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促进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快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形成军民高技术共享和相互转移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快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
3、省内形势
“十二五”是海南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机遇时期。《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纲要》提出我省将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临港工业,集约发展油气化工、林纸一体化、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制药等新兴工业;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建设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的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天然橡胶基地。这些产业的发展与科技紧密相关,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
我市作为省会城市,将以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实体经济,努力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全省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实现这些战略目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按照国家和省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引进集成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争夺支撑、引领海口优势产业的科技制高点,着力科技服务于海口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具有海口特色的创新体系,实现海口市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跨越,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以“科技创新、引进高端技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作为海口市“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跨越发展为目标,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口市科技综合实力。
(三)基本原则
引进吸纳,消化吸收。统筹海口市科技资源,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吸纳外部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力度,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引领,重点突破。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科技资源和力量,重点支持,重点突破,实现我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机制创新,开放合作。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富有活力、透明高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引进国内外研发团队,建立开放的科研合作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四)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具有海口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在重点产业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环境和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整体提高,“十二五”末期达到国内中等水平。
2、发展目标
(1)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末,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大于1.5%,市本级科技经费支出占当年本级政府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下决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45%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达到50%以上,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等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十二五”末,海口市通过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家,培育市级及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3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比重达到20%以上;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中80%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达45家以上;培育10家以上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15件。
(4)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建设科学技术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和科技创新咨询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一批政产学研联盟的重点企业成为行业骨干或龙头。
(5)新型工业发展平台更加完善。进一步完善综合保税区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统筹规划园区建设,科学确定园区功能定位,提升园区企业关联度,推进工业集约发展,使园区成为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到2015年,实现园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5%。
(6)现代服务业科技水平明显增强。科技推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产业的发展;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一步提高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培育、建设现代服务创新平台。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海口市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实施八大科技工程,建设四大科技平台,初步构建具有海口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八大科技工程
1、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1)加快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发挥我市交通和市场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星火产业带、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生产基地、全省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新建一批热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云龙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园项目为重点,启动海口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加工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热带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比例分别达到60%和20%。构建电子农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农业电子信息进村入户。强化创新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
(2)以科技提升现代服务业
从我市实际条件和长远发展出发,以科技带动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餐饮购物、体育休闲、金融保险、康体疗养、旅游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型经济,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效对接国际旅游岛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提高旅游、公交等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设综合性旅游门户网站,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完善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实现网络办公全覆盖,基本完成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搭建企业综合服务和公共科技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服务应用水平。积极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培养信息人才,提高全社会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增强支柱产业创新能力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围绕汽车、机电、高分子材料与化纤制造、食品饮料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大研发投入,确定主攻方向,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成套装备的集成制造技术、汽车自动变速箱、电子控制及相关整车集成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显著提升海口机电制造业、汽车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优势。到2015年,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4)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与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重点抓好一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使我市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到2015年,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2、创新型企业发展工程
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创新型企业发展工程。
(1)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显著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迅速扩大重点骨干企业规模。完善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促进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引导机制,探索技术创新要素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促进更多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65家,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达到45家,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35家,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2)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汽车、机电制造、食品饮料和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骨干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实体性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建一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支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研究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在海口建设区域性研发机构。到2015年,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中80%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平台建设,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加强名牌培育力度,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名牌产品群。同时,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保护力度。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和科研所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到2015年,实现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的比例稳定在40%以上,专利应用量年均增长15%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10件,专利授权数达到16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650件。
3、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为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科技问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1)热带现代农业
培育和改良热带特色农业新品种,重点开发新型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研究开发农作物病虫害及动物重大疫病预防控制技术,加强对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贮运技术的研究。开发生物农药制剂。强化绿色农产品安全管理,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促进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2)节能环保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和系统,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强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结合海南热带海岛特点,加大力度研发新型环保技术和绿色生态建材。
(3)新能源
发展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硅基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开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光催化、有机太阳能电池等应用技术研究。开展非粮能源植物新品种选育、改良及乙醇转化技术研究;开展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推进风电及海上风电应用技术研究。
(4)新材料
开展非织造材料、包装薄膜、超滤膜、生物纤维膜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天然橡胶深加工、锆钛钼有色金属等高附加值加工。利用火山岩、石英砂等海南优势资源,开展特种玻璃、新型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及高性能陶瓷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开发抗盐雾腐蚀材料及技术。
(5)生物与新医药
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南药、黎族等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创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大力度提高具有海南优势资源的中药产业和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及新型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病毒、氨基酸合成药及海洋药用生物新制剂。
(6)信息与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
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研发新型传感器。重点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共性支撑技术与系统。积极开展文化创意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海南创意产业的公共知识服务平台。
(7)旅游装备制造和旅游商品加工
支持游艇、房车、越野和户外运动装备、潜水设备、高尔夫用具等旅游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展海洋旅游装备防腐技术研究,开展游艇修造、清洁技术研究。加强特色旅游食品、服饰、工艺品的设计和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特色工艺品、潜水、垂钓、海底观光、休闲运动等旅游产品。
4、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为提升海口市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1)推进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充分借助海南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海南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所的合作,重点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高科技公司的研发机构入驻,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创造自主创新环境。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积聚地和高技术研发基地。培育建设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45家以上;引进3-5家国内顶尖的权威科研机构或一流的国际研发机构。以项目、科技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及民间人士创办科技类非企业研发机构。
(2)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计划
围绕海口现有主要支柱产业和未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关键性技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继续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对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支持的科技项目按比例给予配套资助,组织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承担和参与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点产业未来5-10年技术发展瓶颈。
(3)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以园区集聚式发展为主要依托,坚持科技先导、市场运作、政府推进方针,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汽车、机电、高分子材料与化纤制造、食品饮料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与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旅游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到2015年,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4)完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引导、院校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各方要素联动”的政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发挥政府在创新资源整合、政策环境优化、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与院校开展广泛联合,共建独立或内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按照市场化机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合作。依托企业与院校创新资源,建立和健全政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到2015年,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项目数、高新技术产品拥有量等指标的大幅增长,海口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等偏上水平,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5、科技园区建设工程
为加快海口市科技成果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提高海口市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实施科技园区建设工程。
(1)加快园区扩容建设
完善综合保税区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完成西海岸新区、狮子岭二期、海马三期规划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在西海岸建成海南国际创意港、新海物流产业园、金沙湾旅游产业区和星级酒店集聚区,规划布局软件产业园,规划建设临空产业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周边拓展。到2015年,实现园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5%。
(2)推进科技园区重点产业集聚
强化政府引导,加快推进园区向重点产业集聚,形成多个定位清晰、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综合保税区围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等三大主要功能,发挥前店后厂作用,重点发展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国际分销配送等业务,带动园区外制造业等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及环北部湾区域的重要资源配置中心。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汽车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食品饮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到2015年,形成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产业集群,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以及热带天然果汁饮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培育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及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3)健全科技园区配套服务功能
完善科技园区管理机构,创新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健全科技园区服务功能。依托现有资源和招商引资,健全科技园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功能;健全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咨询、物流服务功能;健全科技园区种子资金、孵化资金、创新基金、风险资金等创业投资服务功能;健全科技园区的医院、酒店、住宅小区、中小学校、金融机构等社会服务功能;推进海关、商检、公安局、公证处等行政服务机构科技园区定点办公;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美化科技园区环境,推进集研发、生产、居住、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科技园区建设。
6、科技人才开发工程
为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对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智力支持作用,实施科技人才开发工程。
(1)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认真落实《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海办发〔2007〕10号)、《海口市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若干规定》(海办发〔2008〕24号)等政策文件,明确海口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结构与规模、体制与机制、政策与措施,发挥已有优势,加强薄弱环节。
(2)建立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
改革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制定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创新人才合法权益;完善创新人才成果奖励制度。加速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发现人才、激活人才的体制机制。
(3)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水平
强化科技人才服务企业能力,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国内知名大企业与高新区等园区实行技术研发对口合作,鼓励扶持专业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到2015年,初步建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研发体系,实现人才总量年均增长10%左右,人才总量达到37万人,人才效能值低于4人/百万GDP。
7、科技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为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改善创新环境,实施科技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1)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树立创新发展观念,倡导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培育宽容失败、敢冒风险的创新理念,培育尊重个性、支持冒尖的创新意识,培育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创新品质,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搞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社会各界共同投身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事业。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大幅度提高公民基本科学素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有关部门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力量。推动企事业单位对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应用和研究。
(2)促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机构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海南省出台的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海口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引导和产权激励等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鼓励企业加大投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标准。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限制在重点产业领域重复引进技术和装备,限制产业关联度小、能耗高、污染大、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弱的产业项目发展。
8、科技惠民支撑工程
为发挥科技对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科技惠民支撑工程。
(1)加强低碳城市建设
推进低碳试点建设,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营造低碳生活氛围。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步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加强新能源汽车、节能灯等低碳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提倡低碳消费、低碳出行,鼓励建筑物采用新型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实施“太阳能风力路灯照明示范工程”和“新型LED照明示范工程”,在各类公共建筑和12层以下民用住宅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
(2)实施生态环保工程
打造森林海口,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提高单位碳排放产能,建立与国际旅游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确保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社区回收网络为主、多渠道配合的固体废弃物回收体系,建成规模和数量满足需求、空间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加工利用产业构架,并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
(3)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
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公众服务和教育、医疗与公益性服务的信息化进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社会效益,提升社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快交通信息通讯、网络、自动控制、交通工程等技术研究,构建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为目标,加快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城市各类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城市信息体系,开发地理信息、专业应用、便民服务等一系列应用工程,全面推进城市运营管理与服务功能信息数字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4)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
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建设,涵盖公交、公务、出租、景区、租赁和公用服务6大领域。建设区域性的功能完备的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新能源汽车培训中心和新能源汽车城市道路工况试验中心等3个中心,构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示范运营服务保障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和政策促进体系等3大体系,大规模示范运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构建绿色交通网络。
(二)四大科技平台
为改善创新环境,提高海口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合作平台等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1)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以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为目标,加强海口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整合,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门户网站建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十二五”末期,力争在海口市的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等单位95%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纳入海口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入网仪器达500台(套)。
(2)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整合集成国家和海口高校、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大型企业等单位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重点对农业、林业、医药卫生、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科技统计等领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十二五”末期,基本建成海口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2、科技研发平台
(1)重点实验室。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针对海口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十二五”末期,培育建设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45家以上。
(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在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保、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热带现代农业等领域,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二五”末期,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家以上。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立足海口市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以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为核心、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遵循“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机制,整合创新资源,在重点产业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二五”末期,在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创意和热带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构建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科技服务平台
(1)农业科技(电子农务)。重点推进海口市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和电子农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110和电子农务朝着“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连锁化经营”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和质量。
(2)成果转化服务。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和培育一批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3)知识产权服务。加强国家专利技术(海口)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推动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促进海口市专利技术市场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4、科技合作平台
(1)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在“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框架下,加强与省会城市及香港、澳门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主动推进省会城市及香港、澳门联合设立科技合作研究机制,支持科技创新合作目。加强与台湾的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2)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家研究院所、重点高校,以及国内大型科技企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科技招商,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和项目。
(3)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加强与东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争取把海口建设成中国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进一步加强与东亚、欧美等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推动海口市科技事业的发展
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区、科技园区主要负责人完成科技进步目标情况。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确保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责任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多部门科技工作协调。健全科技管理部门的综合职能和机构,发挥科技管理部门在统筹科技资源、科研院所的管理、科技计划专项的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工作机制。
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加强区科技管理机构建设,积极探索适应海口市基层科技工作特点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适应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基层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副乡镇长派遣计划实施力度,强化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示范推广、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等工作中的职能。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对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科研投入体系
大幅度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市区两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区级财政科技投入也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并实现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和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水平。落实技术开发费加计税前扣除、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采取贴息贷款、担保、信用体系等有效手段,鼓励民间资本、国际资本等金融资本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完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统筹安排,既要坚持扶大扶优,又要重视对广大中小企业的扶持,重点扶持有创新能力、有科技含量、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集成创新,培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大力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重大科技项目,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内外科技人才来我市创业。发挥高新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的人才聚集作用,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鼓励国内外各类创新人才采取兼职聘任、合作研究、联合培养、授课讲学等多种形式来我市工作或提供服务。重点扶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海口市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实施的科技项目。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培养和造就优秀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分配杠杆、技术入股和人才评价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及通过合约享有专利发明权益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建立以业绩、能力和诚信为重点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开展高新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研发机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载体,联合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为产业创新服务。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在科研的质量、科技创新的实效和服务的实绩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等方面对科研机构进行综合评价,促进科技机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
深化国内科技合作,构筑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强与国家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兄弟城市的科技合作。办好各种形式的科技展会、学术会议,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科技兴贸等活动。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与东盟及欧美等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构建高水平、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鼓励跨国公司在海口市设立研发机构。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科技竞争力
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鼓励企业围绕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创新,争取获得一批具有海口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海洋资源开发、生物与新医药制备、应用软件及网络、旅游产品与旅游装备开发、现代服务业平台与系统、环境保护与监测、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作为单位和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标准之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发社会公众的创新、创业热情。加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力度,培育若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促进知识产权转移应用。进一步强化相关科技计划的知识产权导向,对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给予重点支持。大力推进专利实施力度,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发明人创业的专利实施,促进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产业化。加快各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建成一批知识产权创业园和产业化基地,吸引科技人员、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创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转移情况纳入科研绩效评价、考核内容,推动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全省、市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协调机制,全面履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职能。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发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简便、快捷的特点,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率,集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推动完善政策和体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水平。完善司法保护体制机制,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提高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水平和执行能力。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援助中心建设,实行举报奖励制度。
(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加强科技政策环境建设。进一步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重点政策的落实,加强对政策落实的监测评估,建立长效机制;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转移、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等新的政策措施。
增强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企业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研发机构。
加强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加强农业科技110和电子农务建设,建立和完善具有海口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
(八)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建立健全科普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普工作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充分动员广大社会力量,引导科技团体、大众传媒、企业及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逐步形成科技部门牵头、各部门与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新格局。
加大各类媒体科普传播力度。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和科技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不断拓宽与丰富科普工作内容,抓好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