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通知
2010-10-15 00:00:00 来源: 海口市档案局
【字体:

海府办〔2010〕203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二○一○年六月七日   


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紧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机遇,逐步将海口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城市精美、民生殷实、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品位之城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规划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在海口市现有发展基础上,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深入研究国内外宏观环境面临的新趋势、新特点,准确把握新时期下的主要矛盾,因势利导。
    (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口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也经历了经济失衡、房地产泡沫后的大起大落,“十五”后期海口经济才步入健康发展通道,“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按照“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六大目标”,实施“打造四地一中心”战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打基础、修跑道”,战胜了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迎来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将如期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36亿元,超额完成500亿的目标值,年均递增11.4%;全市人均GDP达到28475元,超额完成25400元的目标值;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141亿元,超额完成100亿元的目标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64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6093元,均超额完成目标值;城镇化率为68.2%,完成65%的目标值。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将达到1172亿元,政府投资成为拉动海口经济增长,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最主要手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1亿元,全社会零售总额占全省的50%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总值达到11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稳步提升,预计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7.7∶27.6∶64.7调整到6.9∶24.3∶68.8。产业特色更加突出,都市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畜牧业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主力,农村沼气工程、农业示范园区、畜禽养殖示范小区等规模不断扩大,“无疫区”建设效果显著,农产品“两进两出”(进超市、进宾馆,出岛、出口)持续发展,电子农务和农技110覆盖全市所有镇、村;工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逐步完善,高新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保税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并完成搬迁,云龙产业园和桂林洋加工园区加快推进,为下一步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产业集聚成效显著,汽车制造产业链已经成型,医药产业已进入恢复性增长,热带特色农副产品及食品饮料加工业逐步成长,光伏产业已达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发展后劲增强;旅游业不断推陈出新,假日海滩旅游区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雷琼世界地质公园和东山野生动物园等景区加快升级改造。高尔夫、游艇等新兴业态初成规模,成为未来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商贸业快速发展,国贸、明珠等商贸圈逐步成型,钢材、花卉、农产品等专业市场不断兴起,农村消费市场稳步发展。完成会展中心建设,会展业发展焕发活力。现代物流业快速提升,初步形成临海、临空、临路物流园区格局。度假酒店、康体疗养中心、“印象•海南岛”演艺等休闲娱乐业快速发展。金融保险业绩效明显提升。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民办实事项目硕果累累,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政府明确把新增财力的55%用于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稳步向前发展,就业、医疗、教育和住房等难点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业工作扎实推进,逐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创业型就业扶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扶持“零就业家庭”就业,着力改善大中院校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环境,预计“十一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能够控制在3%以内。医疗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了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市中医院、市急救中心等一批医疗基础设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医疗条件整体上新台阶。城乡低保水平极大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大幅提升。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师待遇显著改善,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债务问题以及琼山地区学位紧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校舍安全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供应量明显增加“十一五”以来我市建设廉租房5010套,建筑面积25.05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13757套,建筑面积142.37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中低收入市民的居住条件。全市人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费额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区扩权和大部制改革深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机构活力进一步释放,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实施,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初步建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基本药物制度初步推行。积极参与东盟、“泛珠三角”、环北部湾等区域合作,城市国际知名度有效提升,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强、西拓、东优、南控”的城市发展战略指导下,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快速推进,玉沙村、海甸溪两岸、滨江新城起步区、朱云片区等旧改项目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末,海甸溪北岸和朱云片区共拆迁8419户、93.5万平方米,玉沙村和海甸溪建设安置房6436套;长流起步区、美丽沙、新埠岛等片区加快开发,精美城市品位逐步显现。一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八纵五横”的城市路网基本形成,东环铁路海口段完成建设,马村港、秀英港和新港实现“三港合一”,美兰机场扩建加快推进。“大城管”体制有效实施,城市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清洁、整洁、规泊、安静、打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工程得到有力推行,城市旅游化改造加快推进,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新农村建设有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业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通车,完成农村公路1124公里,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截至2009年末,生态文明村比重提升到62.2%。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加快推进水环境整治,基本实现水清无异味,完成颜春岭等垃圾站场建设,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升。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GDP能耗下降12%。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相应的水环境功能区的标准。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十一五”期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城市园林景观进一步优化,截至2009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38.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
    从外部看: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但经济全球化以及生产生活的高科技化、生态化仍然是国际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转变,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民生事业发展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海南正处在发展的上升期,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海南省带来了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历史机遇。海南省有望借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大力推动经济实力、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全面加快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国际、国内、省内环境都将为海口市在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一系列重大机遇。同时,也对海口能否驾驭复杂局面,适应新环境,抓住机遇,实现各方面发展目标,提出了新挑战。
    从内部看:
    海口市自身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是经济规模小和经济结构失衡。近年来,海口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远远落后于各特区城市,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排名靠后。此外,海口工业发展不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存在虚高;农业附加值低,工业竞争力弱,物流、金融、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产业存在内部结构失衡;一产、二产投资较少,在占投资主体的三产中金融、科技、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不高,存在产业投资结构失衡;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投资偏少,消费和出口增速不高,“三驾马车”存在失衡。
    二是中心城市功能不完善。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城市,与内陆交通联接不便,生产资源的集聚能力偏弱。在全省范围内,因行政区域调整没有到位,与周边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合作模式没有完全成型,海口对琼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偏弱;同时各市县竞争加剧,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有所减弱。在自身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心镇建设远未达到预期成效,城市空间拓展和旧城区改造任务艰巨,科教文卫等综合功能不完善,对全省服务保障能力不强。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能力不强。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对经济发展约束持续增大,城市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等情况下,海口传统的粗放型增长、低成本竞争模式难以为继,加之海口产业集群小,产业链短,内部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和专业人才数量少,资源优势不突出,承接和参与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不强。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目前,全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属于中下水平。各项公共资源集中于城市,在医疗、教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享受方面,城乡差距较大,服务水平也较低。特别是与其他特区城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五是改革开放亟待深化。经济特区的体制机制优势还需进一步发挥,城市管理体制和市、区两级管理体制亟需进一步梳理,旅游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机关效能建设和政府机构改革成果还有待巩固,审批时限还需压缩,扩区强权仍待深化。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和入境游客规模偏小,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体判断,“十二五”时期海口市处于经济平稳加快发展时期,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期加速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十二五”时期不仅是海口市建设发展能否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的时期。同时,发展不足仍然是海口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十二五”时期,海口必须准确把握发展不足这一主要矛盾,牢牢抓住机遇,从容应对挑战,在发展中解决各项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和素质性矛盾,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
    二、“十二五”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海口市“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国际旅游岛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最精最美省会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的都市休闲目的地,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示范市、全国绿色低碳城市,国际旅游岛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经贸文化交流中心”的“一地两市三中心”战略定位,抢抓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扩大领军领域,强化创新举措,努力把海口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城市精美、民生殷实、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品位之城。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明确五个战略导向:
    一是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着力解决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强化省会中心城市功能。以稳步推进城市化建设为重心,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健全基础设施,美化城市风景风貌,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培育战略性生产要素,强化镇域经济,做好全省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着力解决生产要素集聚能力不足问题,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三是创建体制机制新优势。以特区先行先试精神为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敢于打破体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提高持续竞争能力,争做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示范市和全国低碳城市,着力解决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培育与对外开放力度不足问题,创建体制机制新优势。
    四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落脚点,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创建惠及民生的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便利、殷实的社会环境,着力解决民生事业发展不足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是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保持一流的自然环境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的低碳化和循环化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海口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六个新”目标:
    一是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在11%左右;财政总收入提升到28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在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在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在17%左右;人均GDP超过45000元,基本跨入全国中上城市行列。
    二是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1%以上,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口62%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5%,旅游、会展、物流、购物、高尔夫和邮轮游艇等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光伏、新医药等新型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农业附加值有效提高,基本建立能够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主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江东、大英山等新片区开发初具规模,长流起步区功能基本完善,镇域经济显著增强,主要中心镇建设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卫生、文化等发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城镇化率达到71%以上,中心城市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四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打造新亮点。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争取旅游总收入达到125亿元以上,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600万美元以上,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200万人次。开发完成以人文和户外有氧运动为品牌的健康休闲旅游吸引物,建成一批主题公园,旅游及相关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完成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努力成为来琼旅客的首到目的地。
    五是民生事业发展提到新高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到29000元以上和9970元以上,分别达到12%以上和10%以上的年均增速,基本跨入国内中上收入水平城市行列;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效升级,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在全省率先健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省民生事业发展的首善之区。
    六是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标准。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文明生态村比重达到70%以上,万元GDP能耗在省里的控制指标内,万元GDP用水控制在27立方米以内,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主要江河湖库水质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水质100%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2%,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成为生态文明区域发展的典范。
    三、“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措施
    “十二五”时期,要以推进国际旅游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一)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制高点和突破口,始终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口要抢抓这次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国际旅游岛首府城市优势,扩大在自然环境、综合服务等方面的领军领域,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的各项国际旅游岛建设扶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力度,增加生产性投资,全力推进主题公园、免税店、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巩固投资对经济的推动力;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消费中心效果,引导高端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能力;进一步扩大开放格局,增强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热带、海岛、绿色的特色,壮大现有的汽车、医药、食品饮料和农副产品加工、机电、化工化纤等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区位、港口物流及海洋独特资源的优势,壮大蓝色海洋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推进羊山、海榆中线等农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业设施化水平,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推进海南中商农产品中心市场、新海物流园等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集散和深加工中心;以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云龙产业园等园区为载体,搭建工业发展和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改造升级传统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和创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配套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贸易业;实施“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战略,加快发展旅游、购物餐饮、健康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积极促进物流、商务会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和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着力打造具有海口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推动人文、生态、旅游的相互融合,加快实现人文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变。整合拓展南洋文化、火山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体休闲娱乐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城市文化元素建设,保护开发骑楼老街、秀英炮台、五公祠、海瑞墓等历史文化古迹,高标准进行城市的建设规划和形象设计,充分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彰显文化魅力;积极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弘扬先行先试、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和开基立业城市精神。要通过文化实力的提升,来不断扩大海口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海口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活力。
    (四)做足做好中心城市概念,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综合服务。积极承担起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和交通等功能优势,全面强化物流、信息化、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教育培训、医疗服务、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南海资源开发保障功能,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以海口为中心的琼北都市经济圈,做全省经济增长中心和综合服务保障中心。
    (五)深化改革开放,建立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体制机制。以旅游体制改革创新为先导,不断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节能环保体制改革,抓紧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村居民使用集体土地发展旅游业;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治理结构;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大力推进民生事业改革,重点对就业创业、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关键领域进行改革。积极参与环北部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激发体制机制活力,为全面完成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
    (六)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改造旧城、开发新片区为主要方式促进城市开发,同时,高标准推进城市旅游化改造,让主城区焕然一新,使长流、江东等新城区初具规模,功能基本完善,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总体要求,加快中心镇、国际旅游小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户籍制度,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大城管”管理体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五大工程”整治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成绿色低碳城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镇和社区试点建设,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及产品,努力提高单位碳排放产能,实现保护中发展和在发展中保护,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低碳先进城市,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八)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坚持把新增财力的55%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扎实推进住房安居、就业创业、优质教育、医疗健康、文化惠民、社会保障、平安海口等工程,着力解决住房、就业、社保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和谐美好生活。
    (九)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备、高效的现代化硬件设施体系。以深入论证、科学规划为前提,积极筹划、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构建完备、高效的交通网、邮政通信网、气电水网等硬件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十)加强软环境建设,为海口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提供坚实保障。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增强人才的集聚能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着力提高领导干部领导促进科学发展和经营管理城市的能力;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市民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服务诚信体系建设,全力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信息中心
海口市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725613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10000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008号 琼ICP备170052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9

Baidu
map